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早已不满足于过往乡镇悠闲,从事耗时间体力的工作,转向为更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换而言之,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的产生变得越来越快。导致了父母或公司从以前的(做到就好)改为了我希望你要做的好,做的漂亮,还不麻烦。当这些期待的标签压制在我们身上时,也许我们会感觉到实现梦想的动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同时带给我们一个厚重的压力,那么这种以爱,为你好之名的言辞是否是好的,还是他是一个微妙的暴力呢?
根据汉典,期待是指对未来的未知的某个时刻或者事物产生一种憧憬、向往;微妙是指深奥玄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其核心在于蓄意的攻击性行为。举例,开门撞到队友虽然造成伤害,但我们并不会称之为暴力,因为开门本身并不具有攻击意图。相反,虐杀游戏NPC虽对现实世界没造成实质伤害,唯其反映了操控者本身的强烈攻击欲望及病态心理,依然构成暴力。辩题中,暴力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其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攻击,更多是精神攻击。
如同任何美德,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但我们不会因此全盘否定其价值,把其变成贬义词,而是为了肯定其正向价值并再定义。比方说,过多的自信会导致自我膨胀,正确方式是区分自信和自满,而非将自信一竿子打死。
因此,为具有讨论意义,除了需判断期待和蓄意攻击性的特质是不是必然挂钩外,也需探讨期待带来的正向价值有没有必要存在。 为此,开出两大论点:
第一,从本质而言,暴力离不开攻击性,而攻击性并不与期待绑定。
暴力往往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他人造成伤害,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情感上,都带有侵略性。例如,施加肢体暴力的目的是让受害者屈服,而情感暴力则通过羞辱或冷暴力来操控他人。相比之下,期待本身并不具备攻击性,更多是一种肯定和支持的表达。家长期待孩子考出好成绩,并不是希望伤害孩子的心灵,而是激发潜能;同理,一个人期待自己事业成功,也并不是为了自我施压,而是肯定自己,为自己设下具体的努力方向。可见,期待的表达方并不希望接受者感到伤害,和暴力的蓄意通过攻击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本质截然不同。
虽然期待与其它因素结合时会造成伤害,但是造成伤害的并不是期待。例如,当期待与施压结合,可能转化为对他人的压力。家长期待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不断对孩子施加压力,如反复催命“如果你失败了,你未来就毁了”。这种以期待为名的控制就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心理崩溃。此外,当期待与不合理的攀比结合,也会产生消极效果。比如,老师对排名倒数的学生说:“我期待你像班里的优秀学生那样考第一名。”这可能让学生感到自卑或嫉妒,反而削弱了学习的动力。
总结,期待不与备蓄意攻击性的特质挂钩,就算造成伤害,也非期待之罪,因此不是微妙的暴力。
第二,不把期待当成微妙的暴力,才能保存期待作为心理支持的动力,推动个人的前进。
将期待视为微妙的暴力将剥夺期待作为心理支持的重要作用,使其丧失为生活带来向上动力的能力。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证明,当人收到来自他人的正面期待时,能够显著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更高的动机与更好的表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发现,当上司对员工抱有积极期望时,员工的表现往往会明显提升。这一发现与罗森塔尔效应的观点一致,表明正向期望能促使个体朝着更高目标努力。
持续地对自己和他人抱有期待,是人们获得心理支持和成长动力的重要来源。然而,如果将期待轻易定义为微妙的暴力,将让人对期待产生抗拒,甚至完全失去期待他人或自我的意愿。这将压制人们利用期待带来心理源动力的机会,进而限制个人成长与积极互动。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区分期待与暴力的真正来源,例如不合理的控制、不当的对比或施加无谓的焦虑,而非将期待本身与负面效应混为一谈。只有正视期待的积极作用,摒弃将其视为暴力的偏见,才能更好地发挥期待在心理支持与动力生成中的重要作用。
上述论证了期待为什么不是暴力。
想一想:
不可避免的,生活中我们也会被期待所压垮。衡水中学的学生因为父母与老师过高的期待导致到不少自刎的例子出现。那么期待与过度期待甚至于不合理期待的方式是否等同于期待,是否能够证明他对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甚至于残暴的暴力?
期待是一种希望对方达成自己心里的目标,或许期待的根本意思是好的,但往往期待会带来微妙的暴力,这是因为你指望别人的表现与你步调一致,你就陷自己于沮丧、失望和痛苦中,因为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期待涵盖着里面的行动和动机(例如今天你渴望得到东西,那么一定会有动作)
1. 自身期待的情绪会影响或无形之中施加微妙暴力给他人(对人有着直接影响的也算暴力):
就好比今天你期待你朋友会帮你庆祝生日,然后你就会做出一些行为(提示对方你的生日等),但并没有强制性的成分,朋友就会在无形之间受到心理上的暴力/压迫让人不适。
如果说暴力可以视个人态度而定,那么今天父母虐待孩子,但孩子觉得没有问题,甚至享受,那么就不存在暴力了吗?(暴力不止是单纯看个人想法而已)
“微妙”是重点,施加和接收者有可能无法察觉自己在受到暴力。且不止是心理上,还有可能xxx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微妙的暴力
2.个人内化暴力:
§ 并不是说如果有暴力就不去进行,期待确实能推动所有东西的成长,暴力也可以,但你无法否认期待确实是一种微妙的暴力,能推动城市发展,确实,但我们并没有说不去期待
§ 暴力一定是有着不好的动机? 父母为了保护你不受外界伤害,把你囚禁在家里,有暴力,但动机是好的。或许你会说他们用错了方法,但这是出于为了保护你而做出的行为,涵盖在保护你这句话内。
以爱与希望之名实现可能性的伤害,到底是人与人的互相救赎,还是自我价值的贬低?
将谎话裹上包装,给人动力的枷锁,究竟是激励人心的照明灯,还是原地踏步的陷阱?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以自我角度出发,随心。若不舒服,可以协商,调整。否则,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