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1.27(三)- 11.29 (五)
地點:法鼓文理學院法鼓德貴學苑(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77號)
報名費用:每場次收費金額為1000元,此次工作坊共有三場次。
報名連結:
【工作坊課程介紹】
場次一 11/27(三) 翻轉臺灣研究吧–臺灣史料數位人文平臺
講者:洪一梅 老師、江宗翰 老師、王詩涵 老師
本課程旨在推介臺灣史料數位人文平臺的運用,以促進臺灣研究數位人文方法的實踐。在此翻轉課程中,我們將正式發表此平臺1.0版;並介紹臺灣史料數位人文平臺的開發背景、方法論與概念,以及平臺功能與操作(含一鍵介接的臺灣史料系統);嘗試一站式服務(one-stop services)以及互動式精煉工作程序(compress workflow services)的彈性往返,實作臺灣研究的小型任務或相關議題;並透過講師與學員的交流與討論,進行小組黑客松的創意運用發想,讓學員得以翻轉使用者角色成為平臺開發的參與者,實現敏捷開發的概念,達到翻轉臺灣研究的理想目標。
場次二 11/28(四) 融合文本、地圖與 AI:使用DocuGIS 2.0 探索數位人文研究
講者:林農堯老師、胡其瑞老師
本課程旨在深入探討新版DocuGIS(Web GIS)的先進功能及其在數位人文研究中的應用。課程內容涵蓋DocuGIS的核心功能介紹,包括基於AI的文本資料處理、地理空間可視化,以及時間序列分析。學員將通過實際操作,學習如何創建GIS專案、製作StoryMap和時間軸展示。
進階單元將著重於文本對讀技術,探討如何在地理空間背景下比較和分析不同時期的文獻。此外,本課程還將介紹兩個專業工具:照片坐標對應工具和歷史地名查詢工具,這些工具將顯著提升地理編碼效率和歷史地理研究的準確性。
本課程適合對數位人文和地理資訊系統感興趣的研究者、學者和專業人士。學員將獲得實用的技能,能夠將複雜的文本和地理數據轉化為富有洞察力的視覺呈現。
場次三 11/29(五) 玩轉大語言模型!自己打造文本資訊擷取工具
講者: 洪振洲老師、王昱均老師、曹德啟老師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顯著發展,其結果已經令世界矚目。特別是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以下簡稱LLM)所展現的對語言的認知能力與問答能力。而LLM可以協助數位人文研究的一個方式,就是自動識別出文本中的重要具名實體。之後研究者可再附加具名實體的其他相關資料或辨認不同實體之間的關係,最後利用歸納分析的方法進行觀察與討論。在過往,研究者或許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一些具名實體辨識能力的軟體,但經常因為軟體的彈性有限,或因效能不彰而難以提供研究上的實質幫助。而今日,透過生成式AI技術,研究者將有能力自行以生成式AI來打造自己所需的具名實體辨識工具。本工作坊的主要目的,便是分享如何利用今日的生成式AI技術,完成文本內具名實體資訊擷取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更重要的是,本工作坊將教導研究者如何驗證AI工具的效能,確保其結果的準確性和一致性,並幫助研究者更負責任地說明研究中的校準和局限性。
預訓練語言模型在古漢語文本處理上的應用
時間:2024.11. 29 (五)10:00-12:00
地點:台師大圖書館1F多功能室
報名費用:免費(臺師大師生/ DADH與會者優先報名)
相關說明: 每場次名額 35人,報名截止日為10/31(五),錄取者將以信件通知,歡迎踴躍報名。
【工作坊課程介紹】
場次 11/29(五 )10:00-12:00 預訓練語言模型在古漢語文本處理上的應用
講者:席王知 老師 (KU Leuven博士生)
本工作坊探討預訓練(pre-trained)語言模型在處理古漢語(尤其是史料)中的實際應用,包括生成(generative)模型和表徵(representative)模型。我們將簡短介紹語言建模和生成式AI的基礎知識,隨後展示預訓練語言模型的基本能力和使用手法。與會者將學習嘗試“預訓練加微調”一方法,包括從數據集準備到模型設置,再到訓練和評估的過程。數據集來自我們的語料庫,由記錄城牆、橋梁和道路建設、毀壞、翻新、擴建及項目失敗等事件的碑文組成,用以研究中華帝國基礎設施的長期社會史及地區史( De Weerdt, Xiong, and Liu, 2020)。此外,與會者還會嘗試生成式AI工具進行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我們旨在展示如何利用當前的語言技術從史料中提取資訊,使其可供人文學者和學生使用。
● Opening remarks and workshop overview(5 min)
● Introduction to AI, Transformers, and LLMs
(20 min)
● Participant introductions(10 min)
● Hands-on session: exploring encoder models (BERT) and decoder modesl (GPT)(40 min)
● Group or individual activity(30 min)
● Q&A(15 min)
時間:2024.11. 29 (五)13:30-17:00
地點:台師大圖書館1F多功能室
報名費用:免費(臺師大師生/ DADH與會者優先報名)
相關說明: 每場次名額 35人,報名截止日為10/31(五),錄取者將以信件通知,歡迎踴躍報名。
【工作坊課程介紹】
場次 11/29(五) 13:30-17:00 元宇宙數位策展之數位人文研究實作
講者: 陳志銘 老師(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
李明娟 老師(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兼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傳統人文領域的研究,研究者習慣進行獨立研究,以研究者的視角出發,研究對象僅是研究分析的標的,在研究者預設的研究框架下被動的接受觀察與調查,鮮少收集研究過程中研究對象所引發的感受、體驗與經驗,以及反思與批判思考的回饋。基於元宇宙數位策展之數位人文研究係透過對於擬研究問題之數位敘事與環境敘事,在元宇宙虛擬或者虛實整合空間中設計觀展者可以透過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視角進行策展故事的沉浸式體驗,來引發群眾的認知、記憶與情感回饋方式來進行數位人文研究。特別是透過元宇宙數位策展之人與策展內容、人與NPC非玩家角色、人與具雙向互動之AI虛擬角色,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多元互動,讓觀展者對於策展主題產生身歷其境的沉浸式體驗,進而蒐集觀展者於觀展歷程所產生之對於策展主題的想法、反思與批判思考回饋,以及觀展歷程記錄,進行同時兼具量化、質化,以及歷程分析之混合式研究法分析,產生對於研究問題的洞察與結果,完成具有溫度的數位人文研究。本工作坊將引領大家嘗試發展有別於透過數位人文研究平台支援之嶄新數位人文研究模式- 基於元宇宙數位策展之數位人文研究模式。
● 引言─基於數位策展的數位人文研究模式(20 min)
● 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介紹 (20 min)
● 策展星際平台Curation Cosmos(CC)介紹與教學 (50 smin)
● 休憩 (10 min)
● 元宇宙數位策展專案創意發想及實作 (1h)
● 實作成果分享及討論 (3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