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黃振松、林郁翎與張大成(2014),“以AHP法探討台灣中小企業違約之研究 - 非財務因素之探討”,台灣經濟金融月刊,50(2),28-38。
22. 張大成(2011),“利率交換評價之介紹”,證券櫃檯,153,32-39。
21. 林郁翎與張大成(2007), “應用選擇權理論於企業財務危機預警之模式”,證券櫃檯,129,99-116。
20. 張大成、林郁翎與李佳穎(2006),“通貨危機預警模型之建立”,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期刊,62,73-94。
19. 沈中華、張大成與柯瓊鳳,2005(11),“期貨商監理與風險管理”,台灣期貨市場,7(6),3-14。
18. 張大成,2004(12),“選擇權定價理論文獻的回顧”,臺灣期貨與衍生性商品學刊,2,1-13。
17. 張大成與陳建銘,2004,“風險值、資產配置與極端值理論”,集保月刊,103,3-19。
16. 張大成,沈中華與曾恩琪,2004 “可轉換公司債之評價與最適轉換法則”,證券櫃臺月刊,95,55-73。
15. 張大成,周麗娟與黃筱雯,2004 “經營效率與企業危機相關性研究”,信用資訊期刊,4(2),1-23。
14. 張大成,2003 “企業危機預測模型在台灣的應用與比較”,台灣銀行季刊,54(4),147-163。
13. 張大成、蘇郁嵐,2003 “企業風險預警模式之建立:選擇權模式之應用”,貨幣市場,7(6),19-36。
12. 張大成、林郁翎,2003 “銀行危機預警綜合指標之建立”,存款保險資訊季刊,16(3),111-146。
11. 張大成,2002 “違約機率與信用評分模型”,台灣金融財務期刊,4(1), 19-37。。
10. 張大成,2002 “新版巴賽爾協定: 過去、現在與未來”,存款保險資訊季刊,16(2), 87-132。
9. 張大成、楊佳寧,2002,“考慮信用風險之可轉換公司債評價”,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期刊,35,113-119。
8. 張大成、楊佳寧,2002,銀行放款暨債券殖利率曲線的推估--信用價差的衡量及運用,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期刊,34,107-115。
7. 張大成、沈中華、陳伯羽,2001,“利用Logit模型預測國家通貨危機”,產業金融季刊,113,2-19。
6. 張大成、楊佳寧,2001,“模擬方法運用在風險值估計:以台灣認購權證為例”,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期刊,32,84-87。
5. 張大成、賴柏志,2001,“可轉債資產交換之風險評量”,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期刊,31,100-104。
4. 張大成、沈中華、陳伯羽,2000,“國家通貨危機與總體經濟指標”,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期刊,26,107-125。
3. 黃寶玉、陳宏易、張大成,2000,“台灣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穩定性之分解”,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6(3),178-193。
2. 周麗娟、張大成、何志峰,2000,“台灣上櫃公司股權結構影響之研究”,萬能商學學報,5,135-164。
1. 周麗娟,張大成,1998,“金融選擇權與實質選擇權”,台北銀行月刊,28(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