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旗大鼓沸城隅,百鬼猙獰白晝趨。
卻恨炎威難退避,稍欣夜氣足清娛。
娟娟涼月侵衣袂,渺渺微波入畫圖。
獨倚橋欄望天末,空山仍有蕙蘭無?
繡旗大鼓沸城隅,
百鬼猙獰白晝趨。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上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每年農曆5月13日迎城隍。
數千數百人喬裝成鬼怪的樣子,盛裝打扮上街。
圍觀者非常多,現場熱鬧無比。
雖然當時是大白天,卻有五顔六色的繡旗還有許多大鼓咚咚聲,更有許多恐怖裝扮的鬼怪滿街遊行,全城氣氛早已熱鬧沸騰。
卻恨炎威難退避,
稍欣夜氣足清娛。
可恨這夏天濕熱和烈日照耀沒辦法躲避,
只能等待太陽下山之後才能感到舒適,
在夜晚的月光下,舒爽的涼意襲上衣袖。
娟娟涼月侵衣袂,
渺渺微波入畫圖。
橋下水面微波粼粼,
景色像極了一幅圖畫。
獨倚橋欄望天末,
空山仍有蕙蘭無?
作者獨自倚著橋欄,望向天邊。
孤寂的空山裡,
作者不知那裡是否還有如同君子之風一般的蕙蘭芳草。
首聯以描述香火鼎盛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一年一度的重大祭典之盛況情景為開頭。
頷聯則描述在炎陽下,迎神賽會的鑼鼓喧天、歡欣鼓舞之狀。
頸聯用叠字「娟娟」、「渺渺」形容月與水,生動的描述將情景交融,描景如畫。
尾聯則將高雅清麗的蘭花和蕙花比喻君子風骨,實際上可能隱含著知音難尋的慨嘆。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是霞海城隍祭典,這在當時是日治時期北台灣的第一盛事。
作者當時看著熱鬧的城隍祭典,雖然景象歡騰無比,卻因提出的「鴉片有益論」被當時社會所不接納而鬱鬱寡歡,沒有心力參與其中。
受到鬱悶心境的牽引,連橫輾轉來到劍潭湖畔,忍不住俯瞰波光粼粼的湖水,接著遠眺遠山的輪廓。
作者被山水美景淨化雜亂而複雜的情緒後,也不禁聯想到:
遠方的山林裡是否還有自己的知音等著被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