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布萊希特是因為他對推倒第四面牆的理論,第四面牆這個概念讓以前很多的演員飽受戲劇演出的痛苦,但布萊希特認為藝術是用來傳遞訊息的,而非造就台上和台下的痛苦,此篇中提到不要太多地考慮前後銜接和劇本的總體思想,而是從生活經驗出發自然地去排演、去提問,才能從矛盾之處開始發展,進而保留每場戲的獨特和激發思想的可能。
這個時代娛樂的刺激性不易達成也不易長久,觀眾日漸習以為常且觀感遲鈍,所以戲劇需要使觀眾更加集中,大家進而開始對戲劇的表現作更多嘗試,而形成實驗劇場。實驗有大有小,有的價值也不同,令人驚豔的實驗並非一定有價值,而沒有價值的實驗也並不是完全不可取。這邊提到戲劇的娛樂性和教育性往往對立而造成戲劇發展的困境。
史詩戲劇
觀眾無法控制的跟角色的情感融為一體,題材和事件陌生和疏遠化,凸顯所有理所當然不言而喻的事情,讓人們半強迫去感受他們沒感受過的,而去領悟。
教育戲劇
史詩戲劇讓戲劇的教育和娛樂不再全然是對立,但教育和學習中就是讓人感到辛苦的,而且多取絕於個人興趣及意願,因此教育戲劇可能就不同個體而有不同的娛樂體驗。換句話說,好的教育戲劇,依然是娛樂的。
戲劇和科學
戲劇和詩歌擁有可以深入事情、提供想像的功能,所以即便是在現在這樣的時代,他依舊是必須存在,不會被科學打敗。
文章主要提到 迪倫亞特提到的戲劇能夠再現今天的世界。如果戲劇是為了體驗,那麼問題的提出就是對的,多人斷言,戲劇體驗變得很薄弱,但卻很少人認識到戲劇再現今天的世界越來越困難。這就是戲劇人和演出領導人尋找新的藝術展演表現。在一個時代裡,科學變成自然,而使世界越來越適合人類居住的時候,人不能把人長久必當作犧牲品,那從一種玩物立場出發,運動的法則市幾乎不可知的。那反觀說明,人類社會世界還處於黑暗中,那些科學家向我們保證,我們站在一個將被全部毀滅而變得無法居住的地球面前。要真正的去了解它,而不是單單看著報章雜誌去了解一件事情。戲劇能夠在現今的世界,必須把它作為可以改變去認識,才能做到。
在很多的案例之下,第一個每次都要花費這麼大力氣,來注意辯證法的規律。因為在台上如果單單只有小小的動作,在台下完全不知演員要如何表達。第二個在一個偉大的階級時代和民族戰爭的時代,採取一種堅定不移得立場。對待自己所表演的人物的態度。第三個人被表現成為可以摧毀的,即使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人。存在著一個可怕的、毀滅人的矛盾,這個矛盾是可解決的,但是只能由社會本身,在長期的,尖銳的戰爭中解決。
在此章節中,沃爾夫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否布萊希特認為,客觀戲劇反對心理戲劇,本身要付出代價,因為事實往往不能將人改變。對此,布萊希特反駁說,不能這樣簡單的加以區分,因為可以實驗客觀的心理戲劇,它會使觀眾把心理“材料”變成藝術表現的主要對象,而同時追求客觀性,他並不相信這會讓觀眾陷入客觀形勢中,相反的,它會使觀眾持批判態度。
接著,沃爾夫提出了觀眾的知解力的問題,他詢問布萊希特是否反對以各種煽動性的東西激起觀眾的感情衝動。布萊希特回答說他所推崇的戲劇並非只是一直提醒觀眾理智,情感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拋棄,相反的,史詩戲劇為了達到批判的效果,沒有飽滿的熱情是無法做到的。
第三,沃爾夫提出關於布萊希特戲劇中對情節的知解,沒有相互對立的人物,性格的變化,於是要怎麼看待之前的戲劇性緊張因素。布萊希特解釋說,不應以以往那種陳舊的(劇情說明——矛盾糾葛——驚奇的結局)模式說明戲劇性緊張的因素,他認為唯物主義的表現需要讓社會存在決定人物的覺悟,而不應用戲劇手法去處理;接著沃爾夫(通過《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說布萊希特在戲劇舞臺上是一個出色的外科醫生,他則走一條相反的道路。於是他提出疑問,如何在舞臺上使人民認識到應該做什麼?布萊希特的見解是雖然大膽媽媽沒有從戰爭中學到什麼東西,但是觀眾卻可以從她身上學到一種什麼東西。即一切提高觀眾熱情的藝術手段,不管新與舊,都是劇作家應當運用的。
在本章中,布萊希特主要探討了當今大眾戲劇的出路,面對著大眾戲劇呈現給觀眾的幼稚與平庸,他指出,大眾戲劇因為德國人汪根海姆、丹麥人阿爾貝、美國人布利茨施坦和英國人奧登所採用的歌舞劇的形式使得大眾戲劇往詩意上面靠近,卻不如古老的大眾戲劇質樸,於是他提出問題:一種對樸素的,但不是簡陋的,詩意的,但不是羅曼蒂克的,接近現實的,但不是目前的政治的戲劇,是可以被接受的,這樣的一種大眾戲劇,會是什麼樣子。
在故事情節方面,文學的歌舞性提供了一種啟示,繼而他提出新的大眾戲劇似乎可以接受文學性歌舞劇的相對獨立事件的連續性,但必須表現更多史詩性本質,更現實主義一點。
其次在詩意方面,他提出新的大眾戲劇可以學習歌舞劇中的抒情色彩,但是必須表現更多的客觀性。詩意應該更多的存在在劇情中而非人物之間的對話中。
再來,他提出了要找到一種既有技術性又自然的表演方式。高雅的(風格化)表演方式和自然主義的表演方式是目前主要的兩種表演方式,兩種表演方式的相互融合,造成了雙方表演方式的變質,面對兩種表演方式所謂的高尚之分,布萊希特提出,當創造一種使藝術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在藝術作品中統一起來,而不是排除出去的時候,是能夠帶來益處的。我們需要一種駕馭自然的藝術,需要藝術描寫的現實和自然的藝術。
在此的表演方式中,我認為這是在92頁他所提出的關於戲劇的娛樂性和教育性的衝突這一問題的解答。
在本章節中,布萊希特提出,對於戲劇藝術來說,一種是直接的教誨,類似於一首抒情詩。而對於科學時代的戲劇藝術,對於像劇本中描寫的社會共同生活的篇幅長、內容復雜的作品,但是個人的實踐所提供的知識是不夠的,需要使用科學的教誨。戲劇藝術就其功能來說類似於科學,在此,藝術本身也開始慢慢地發展成為一門科學,至少是一種技術。
於是他將科學戲劇分成了兩個類型。其一,是P(德文planetarium的第一個字母)類型,即跟天文館比較,天文館表演我們熟悉的星辰運動,但是由於這種巧妙的儀器具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太過於機械化。在戲劇藝術上,當我們把戲劇藝術中的個別事件當做個別事件,一再表現其脫離原軌跡的時候,也必須著重強調主題的中間概括的性質。所以如果用此方法的話,則是將戲劇建立在牛頓力學的腐朽基礎上行動。其二是K(kacuissell)類型,即是一架旋轉機。通過各種外物製造一種感受。
在此對兩者做以比較,不同點的話,P類型是一種觀察活動,而K類型則是一種運動。相同點的話,雖然K注重的是一種共鳴——想像——體驗的戲劇藝術,P則是批判的,現實主義的戲劇藝術,但是二者都擺脫不了一種機械性。在表演方面,K類型要求演員表演自己,觀眾也在看自己,P類型則要求演員表演別人,觀眾看別人。在表演的共鳴上,K類型中看似是為了觀眾的現實社會生活而給予他們的那些衝動,P似乎過分聽憑觀眾,然而實際上P主要靠自己也更側重于讓他行動。P放棄觀眾共鳴的駭人聽聞的措施,目的在於在表現中把世界呈現給人,K則把人呈現給觀眾。K觀眾主動然而只是想像的,P觀眾被動然而只是暫時的,P類型在設法擺脫藉助對世界的表演來激發感情,不過它也並不反對因它的表演而引起的感情。
K為娛樂性,P為教育性。
在此章節中布萊希特論證了自己關於政治戲劇的看法。首先,他提出了當前政治戲劇的現狀,在他看來,如今,戲劇被看成是政治的。以往的戲劇沒有對社會基礎提出質疑,而是想要改善。如今真正的政治戲劇,依賴於無產階級的運動,這個階級有別於以前的一切階級,它不再滿足於只是在劇院李審查世界的表象,而是將這個世界完全交給觀眾,讓劇院成為無拘無束的政治辯論的場所。
其次,他提出了戲劇中間離的政治手法,在此,對於以往的“一切正是這樣”,提出“就因為它必須這樣嗎?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它並非必須這樣!”
政治戲劇:是布萊希特提出的戲劇中的新階級,這個階級有別於以前的一切戲劇,它不再滿足于只是在劇院中審查世界的表象,而是將整個世界完全交給它的觀眾,讓劇院成為無拘無束的政治辯論的場所。
新型大眾戲劇:當藝術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在藝術作品里統一起來,而不是排除出去的時候,是能夠帶來益處的,在此布萊希特指出需要一種駕馭自然的藝術,需要藝術描寫的現實和自然的藝術,必須為新的大眾戲劇採取一種新型的現實主義藝術而吶喊。
K類型:K(kacuissell)類型,即是一架旋轉機。通過各種外物製造一種感受。K注重的是一種共鳴——想像——體驗的戲劇藝術,
P類型:是P(德文planetarium的第一個字母)類型,即跟天文館比較,天文館表演我們熟悉的星辰運動,但是由於這種巧妙的儀器具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太過於機械化。在戲劇藝術上,當我們把戲劇藝術中的個別事件當做個別事件,一再表現其脫離原軌跡的時候,也必須著重強調主題的中間概括的性質。所以如果用此方法的話,則是將戲劇建立在牛頓力學的腐朽基礎上行動。P是批判的,現實主義的戲劇藝術
1. 舞台幻覺技巧的發展提高了給觀眾和教育,那為什麼藝術趣味隨之消失?
可以都兼具嗎?
2. 劇場實驗從書中看的出來觀眾的盲從和支持,那有想過觀眾為何有這樣的行為表現?
3. 從藝術感受觀點真的能與道德相提並論?
4、既然布萊希特認為以前的戲劇中,觀眾都是被動的接受劇作家想要傳達的訊息,處於一種消極的立場,那麼在此新戲劇中,究竟有沒有做到布萊希特所說的觀眾主動的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或者說布萊希特所認為的史詩戲劇究竟有沒有做到他所宣揚的使得觀眾積極主動的去思考?
5、哪兒要拋光,哪兒就飛落袍屑
6、要認識世界上一切過程的自己運動,自生的發展和活生生的存在,就要把這些過程當作對立面來認識。
尚鑫雨:
布萊希特是極具著名和影響力的德國現代劇場改革者,他以極具反叛的戲劇精神,為現代戲劇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創造天地,他提出的“史詩戲劇”、“政治戲劇”以及“為新的大眾戲劇採用一種新型的現實主義藝術而吶喊”等美好願景。雖然許多人仍質疑于他“陌生化”戲劇的實現程度,也或許會疑惑于“史詩戲劇”所字面上與平日中戲劇的差距,並且困惑于布萊希特理論中的理想與現實劇場實行中的異同與可能性,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布萊希特以自己獨具創造性的戲劇主張與熱情,渴望打破一切陳舊的戲劇規則,創造一個無拘無束的戲劇天地,並讓劇院真正成為一個可以教育人類、感染人類、審查整個世界的場所,而不是堆砌著浮華與假像的貴族空間。從《戲劇小工具篇》這本書中,可以大概得知布萊希特的理論主張,但是更讓人動容的,是布萊希特打破一切,重建一切的決心與激情,正如他在《間離的政治理論》中所說的,“一切正是這樣,就因為它必須這樣嗎?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它並非必須這樣!”戲劇世界在布萊希特的創造下,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雖然布萊希特的“陌生化”並未在他的戲劇中完全展現出來,但是這一理論仍然帶給許多戲劇工作者啟發,許多的戲劇工作者以布萊希特的主張為基石,又添加自己的藝術創新,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戲劇新形勢、新思維。
書籍版本:北京師範大學集團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版 【德】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著 張黎 丁揚忠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