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踏就像擺弄著生命,巍巍立起的屍體。」
於1928年3月9日出生於日本秋田。
是11個兄弟姐妹中的第十個孩子。進入秋田工業高中,隸屬於橄欖球俱樂部。高中畢業後,他在城中勝子(Katsuko Masumura)的舞蹈實驗室學習了德國表現主義舞蹈。
1947年移居東京。他住在神廟的閣樓上,在那裡遇到了一位畫家田中圭(Kai Tanaka),同時認識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家。他聲稱最初到東京時,是通過小偷和搶劫行徑倖存下來的,但眾所周知,他修飾了自己的生活細節,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傳言的真實性。
根據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所改編的原創作品《禁色》在1959年首次上演。暴力和性運動使觀眾感到驚訝。 當時還沒有“ butoh”舞踏這個詞,但是這種表演被認為是舞踏的開始。在那時,土方巽遇到了三位對他的未來工作至關重要的人物:三島由紀夫,細江榮子和唐納德·里奇。
在1962年,他與搭檔本藤明子(Motofuji Akiko)在東京目黑區建立了一個舞蹈工作室石棉廳(Asbestos Hall),將一群年輕的舞蹈家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他編舞工作的基礎。
(Myth of the Phallus)
土方巽擔任公共表演者和編舞的時期從1959年的Kinjiki表演擴展到了他著名的個人作品Hijikata Tatsumi和《日本人:身體的反抗》(Japanese People: Revolt of the Body),然後在團體編舞中參加他的獨舞,例如1972年的《四夜二十七夜》(Twenty-seven Nights for Four Seasons)。他最後一次出演是在舞1973年《陰莖神話》(Myth of the Phallus)中的嘉賓表演 。
從60年代末到1976年,他嘗試使用廣泛的超現實主義圖像來改變動作,然後,逐漸撤回Asbestos Hall,並投入時間來寫作和訓練他的舞蹈團。
1980年代中期,土方巽設想再次在公共場合演出,並開發了新的項目,但在1986年1月因肝衰竭突然去世,享年57歲。
Tatsumi Hijikata, Hosotan (1972)土方巽1972年的作品《疱瘡譚》
「對我來說,舞蹈是一種生命的表現,沒有公式,並非各種動作的組合。我是即興地跳著舞的,隨心所欲也因此危險。」
1906年生於函館。
大野於1906年10月27日出生於北海道函館市。他在初中表現出了他的天賦,並於1929年從一所體育學院畢業,在一所基督教高中教體育。1933年看了西班牙舞蹈家 Antonia Mercé 的表演《La Argentina》深受啟發,才毅然決然投入舞蹈之路。
大野一雄向 Antonia Mercé 的敬致作品:《La Argentina》
1938年,大野被招募為日軍中尉,後來升為上尉。他曾在中國和新幾內亞作戰,在那裡他被俘虜並被澳大利亞人俘虜為戰俘。他後來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看見這些經歷對他創作上的影響,例如《水母舞》,被認為是他在運送士兵回日本的船上觀察到的海上葬禮。
戰後,他再次開始舞蹈創作,並於1949年在東京展示了他的第一張個人作品在1950年代,他遇到了土方巽,他啟發了他開始培養Butoh,一種新的舞蹈形式在日本發展。
1977年推出第一部個人舞踏作品《阿根廷娜頌》,之後二十餘年接連發表新作且頻繁地在世界巡演。
大野一雄的舞踏遊走於光明與黑暗之間,沒有既定的形式或動作,而是「身處當下」的禪意及揭露生命核心的體現。他的舞踏是用精神去跳出來的,而非遵循各種舞蹈技巧與形式。全身抹白、穿著女裝是大野一雄的經典造型。融匯日本傳統歌舞伎的假面形式,拋棄東西方舞蹈既有的技巧,以最即興的方式探求內心最純粹的世界。並透過性別的錯置、抹除個人差異,讓人回歸到宛如初出母體的單純狀態,展現人類最原始的根性之美。
2000年後現身場合不多,但其神態舉動總能透露著靈魂,令人深受觸動。
2010年過世。
大野一雄的經典作品《胎兒的夢》
1975年,天兒牛大在結束維持一年的舞踏工作坊後,與堅持完工作坊全程的三位舞者成立了山海塾,兩年後發表首支舞作《向古老的玩偶致敬》。
創始人天児牛大曾經為大駱駝艦舞踏團 (Dai Rakuda Kan) 的一員,而後將其豐富的戲劇元素引入山海塾的創作中,並且著重於對身體重力的探討。常見舞者在極少支撐點的情況下,倒吊在半空中,身體肌肉在非常態重力的情況下不安的伸展及協調,反重力的美感一覽無遺。
山海塾的舞者們常見全身抹白的光頭造型,白妝是為了抹去舞者的個體自我身份,呈現最純粹的生命本質,光頭則代表回歸原胎,彷彿嬰兒般的天然狀態。
1980年,山海塾以《金柑少年》與《處理場》兩支舞作參加法國西南藝術節(the Nancy International Festival),自此展開歐洲及世界巡迴,至今持續不墜。當年一到海外,山海塾舞踏不僅震撼了歐美舞蹈界,嚇呆了舞評家,吸引到廣大觀眾,更得到歐洲國家政府的固定補助。西方研究舞踏學者史坦(Bonnie Sue Stein)分析,山海塾在歐美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應該歸功於天兒牛大將其舞台意象與「臻於百老匯水準」的燈光作了完美結合,益發烘托出舞踏瀕於靜止的緩動之美。
2017年天兒牛大最新舞作《回— —喧囂的海,寂靜的地》
於2005年由日本舞踏家秦Kanoko (Hata Kanoko)在台灣正式成立舞踏團體「黃蝶南天舞踏團」她們試圖用舞踏去解構臺灣社會的矛盾所出現的問題,希望將舞踏深深地扎根於台灣這塊土地上。
長期往返台灣、日本、沖繩之間,並持續在台發表舞踏作品。2006年起開始於新北市新莊區樂生療養院演出《天然之美》(2006)、《惡之華》(2009)、《祝告之器》(2011),2012年則由黃蝶南天技藝眾舉辦以結合花車鋼管歌舞秀、慰靈儀式的《樂生中元祭》。2014年在樂生院搭棚演出十年紀念演出《幽靈馬戲團》。
2014 秦Kanoko・黃蝶南天舞踏團《幽靈馬戲團》演出宣告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tsumi_Hijikata
https://www.storm.mg/article/1642985
https://mummumzine.com/2016/09/20/angokubudoh/
https://par.npac-ntch.org/tw/publish/doc-大野一雄:魂之糧×練習時的言語-f6l8rw0ad7?type=book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7100
http://asiabaroque2009.blogspot.com
https://www.sankaij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