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內容礙於版權因素,僅提供中國牙系上同學下載(請至中國牙專區)
一刷:國考書、分章考古(近三年不寫)、做單字卡
二刷:國考書重點、整年考古(近三年不寫)、看單字卡
三刷:重寫不熟分章考古、100 年之前國考(或任一年)、看單字卡
讀多少書,就寫多少題目,一二三刷都一樣。
國考書和分章考古每科都是必看的,另外加上「✨」是特別推薦的內容,可以參考一下。
這些資源真的非常多,不太可能全部看完也不需要全部都看,挑一些看的順眼的讀完就行了。
大家之前學的時候想必有沒記得多少,就當作是從頭開始沒關係,國考書的頁數不算多,需要認真熟讀,盡量拿到九成或全對。
前面胚胎學的部分需要注意發育時間,例如舌頭 4 週發育、初級上顎 5~6 週等等,有時候不直接考時間,考先後順序,一樣記時間再來判斷最保險。胚胎、牙齒發育部分推薦大家去找影片學習(推薦 YT:Hack Dentistry),有圖像概念會更好記憶。
書目方面,我是國考書跟陽明共筆相互對照看,陽明的寫很多(近 500 頁),主要還是以我們國考書為主,陽明的看圖片跟表格整理。如果真的沒時間可以看我們的國考書就好,一定是夠的。
TMJ 的部分記得看系上的國考書,陽明的可能比較偏離重點。
國考書(系上雲端)
分章考古(系上雲端)
✨陽明 DD109 共筆(陽明學長提供)
中山醫大線上課程資源
推薦裡面的學思達講義
課程連結
口解對我來說蠻難的,還記得之前是上課是全考古(完全沒改),那時候都不太認真讀,反而是大體解剖的部分比較有印象,都是靠之前的老本在撐。
前面的單元比較簡單,比較難的是神經、血管,需要注意各個神經和血管的走向、支配,最近也常常考少見的神經,如前篩、後篩神經或是頸部肌肉的支配等,如果國考書看過去沒印象也沒關係,記得寫考古時要確實訂正。
動脈、靜脈的部分我覺得我的筆記整理的還不錯(雖然不是很漂亮),有相似血管的比較和靜脈、靜脈竇的分支圖,建議大家練習自己畫熟,相關的題目絕對難不倒你,還有要注意一下外頸動脈 ECA 分支跟附近肌肉的上下關係。如果需要口訣的話可以上網查 mnemonic,例如 ECA mnemonic 就會有很多可以參考。
口解需要圖片補充的可以看原文書 Netters Head and Neck Anatomy for Dentistry,國考書也蠻多圖片的,如果看起來老老的黑白圖片多半出自於王道解剖,常會考一樣的圖,可以注意一下(國考資源都有電子檔)。
四上的牙周課中會有跟口解相關的內容(主要是淋巴,跟一點血管),口胚的口腔黏膜部分也有重疊,所以在期中考複習牙周時可以先順便看完口解淋巴的單元,內容很少。
近年(尤其 113–1)考的口解會跟之前的方向有些不同,比較少出現王道解剖圖片,也越考越細,可能是因為各科有補充新題庫的關係,不過準備方式仍跟之前相同,熟讀考古題,奇怪的題目實際上也沒那麼多。
口病可以說是公認最難的科目,內容非常多,需要花很多時間,CP 值不太高,但因為有 28 題,所以又不能不讀。
今年考完很多人的心得都是讀太多了,因為考點有時候會很偏,可能你一個病記了五個重點,他後來偏考第六個,讀了也沒用。這其實有沒什麼解法,就什麼病都要看,常考的病是一定要記熟,但不常考的並不代表不會出現。
單字卡中標記的「常考」疾病代表過去十年出現三次以上,或是近三年有出現過,標記「偶爾考」代表之前有考過,但只有一兩次。
可以用口訣來記憶(尤其基因、年齡),大家可以想自己的口訣記憶會更加深刻,我之前想的口訣都在單字卡中(直接搜口訣)。疾病男多女多部分可以靠通則,主要背例外,年齡比較困難,多要考口訣(記得 fibroma 多年輕人)。
李尚表格是陽明的學長做的,裡面蠻多 LMarch 上課的精華,中山牙的里斯本也是,上述的三本書我都會相互對照看,以李尚表格為主軸做單字卡,補充其他兩本書的內容,自己覺得里斯本的敘述比較口語好懂,我們的國考書有點太像「百科全書」,什麼都有但是很難理解,更適合拿來查。
國考題有時候會出現圖片題,那些圖片大概八成都來自 Neville 原文書,可以多看原文書圖片(也有些出題委員的臨床圖片),我也有將大部分常考的圖放到單字卡中,可以訓練到圖像記憶,看到圖的巨觀就知道病名。
蝦皮那本筆記是同學推薦的,會提供 PDF 檔方便在平板上瀏覽,因為售價較高,當時同學是多人合購。內容上,可以說是中國牙國考書跟 LMarch 的融合,圖片很多,整理的也還不錯,據說年年有更新內容上去。之後如果大家有在看阿摩詳解,筆記作者也常常節錄內容上去當詳解,很用心在回答,有興趣可以參考看看。
不過,說來說去,最重要的是三下的口病要認真念,進度可以快非常多,像我就是活生生的慘案哈哈,但只要努力還是救的回來。
我覺得大家體感難度落差最大的是牙材,感覺上如果偏二類腦準備起來會輕鬆許多,不過相對來說口解、口胚也會難很多,所以也是蠻公平的啦。
如果你之前就覺得牙材蠻簡單的,可能可以花少一點時間準備,因為大部分的題目不算太難,都是有基本觀念後可以推理的。
上網查資料會有人說牙材的國考參考重心從 Phillips 換成 Craig,加上系上的國考書主要是參考 Phillips 編的,可能會有人擔心說是不是讀國考書不夠,這個論述應該算半對。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牙材總會出現一些沒看過的題目(專有名詞),不論你看哪本應該都一樣,我們就掌握國考書中有的東西就夠了。
不論換什麼書,考點還是那些,太刁鑽的就不要理他,所以國考書還是夠用,剩下的題目就看一題背一題。
章節之間的關聯性不大,可以分開讀,從出題頻率高的先讀(分章考古前面有排序)。四上的課程中,如 Endo 和固補都有很多技工實作,常常會用到牙材的知識,也可以配合課程讀牙材。
如果沒時間,建議看國考書每個章節前面的表格整理,每個字都背起來,尤其是 resin。
Endo 第一堂課會認牙齒並分類,一開始我也是很矇,牙形幾乎都忘光了,但口外牙看多了也會有點概念,這時可以順便翻一點國考書複習(但我自己是沒有,因為牙形排比較後面讀)。
完整的一刷牙形大概只需要一週,通常會放到期中考後再看,太早看也會忘記(靠短期記憶和口訣),因為牙形並沒有太多邏輯可以推演。總共 22 題,變化性相較於口解、口胚小,所以都會盡可能以全對為目標。
國考書上有些內容寫的蠻細的,例如乳牙的某些特徵等,有些真的只有在國考書看過一次,之後題目都沒出現過,所以一刷時先看過去就好,如果題目有出現到再回來補強(重點一定會在題目、國考書一再出現)。
比較難背的應該是萌發時間和接觸點,接觸點超常考,一定要全背,萌發時間乳牙的比較常考,我自己是背乳牙全部的(牙冠形成、萌發等),恆牙部分是用推理的(用萌發時間回推),這樣要背的東西會少一點,我主要是看同學整理的牙形筆記,把全部的重點都整理在同個圖上,大家可以自己整理看看。
牙形很重視比較,要注意乳牙和恆牙比較、上下顎比較等,最後一章是牙齒異常,可以搭配口病一起看(單字卡中也有異常的整理)。
近幾年咬合章節考得比較細,有些數據是原文書上才有的,所以會建議可以看咬合章節(Wheeler’s Dental Anatomy, Physiology and Occlusion),其他章節就不用了。
國考書(系上雲端)
原文書(系上雲端)
可以看咬合章節就好,或是下面的數據重點,近年考奇怪數據居多
✨牙形阿摩詳解整理
蠻推薦的,可以把特徵都整理到同一張圖
下載連結
原文書咬合數據重點
narrow dental arch (less than 31 mm)
The arch form and width for both the primary and the permanent dentitions have been largely established by age 9 months.
adequate(greater than 6 mm) interdental spacing
考過了
Maxillary intermolar width, for example, can be as much as 6 mm less in crowded dentitions than in uncrowded dentitions.
Increasing the curve of Spee can compensate for smaller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especially lateral incisors. Reducing the curve of Spee can reduce the vertical overlap of the teeth. Any minimal standard, such as that the deepest curve should be less than 1.5 mm, cannot be considered a template.
這個書裡面有斜體,感覺很重要!
Lateral Occlusal Relations: During the sliding contact action, from the most facial contact points to centric occlusion, the teeth intercuspate and slide over each other in a directional line approximately parallel with the oblique ridge of the upper first molar.
Frequent contact of the teeth during mastication without biting the tongue; closure of the jaw to facilitate swallowing (occurring about 600 times a day) remarkable tactile sensitivity in which threshold values for detecting foreign bodies between the teeth may be as little as 8 μm 考過了
One scheme of occlusal contacts presented by Hellman included 138 points of possible occlusal contacts for 32 teeth.
The sequence of eruption varies somewhat, with the dentition in girls erupting an average of 5 months earlier than that in boys.
After normal jaw growth has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separation, the occlusion is supported and made more efficient by the eruption and occlusion of the first permanent molars immediately distal to the primary second molars. The child is now approximately 6 years of age and will use some of the primary teeth for 6 more years.
Often the contacts are either on the oblique ridge of the maxillary molar or on the mesial cusp ridge of the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 (Figure 16-43).
考過,單字卡有
口微可以說是 CP 值最高的三小科,基本上有熟讀都可以拿六七成,所以盡可能要把握。假設你三小科太晚開始,最後剩幾天可以讀,這科絕對是在短時間可以拿到最多分的三小科。
我口微國考書沒有讀完,大概看前 1/3 而已,主要都是看漂漂筆記(感謝陽明同學提供),雖然搭配的錄音年代久遠,考題也越出越難,但我覺得那份筆記就很夠了,因為目標也不是要拿滿分。把那份的內容記起來,考古出現的重點標記在上面就很夠用了。可以搭配錄音聽一下、做筆記,會對內容更有印象。
在上藥理學的時候應該就會有點印象,也應該知道自己藥理學強不強,其實牙藥的範圍比藥理少,只是考得更深入,只要加強那些常考的單元就可以。四上在修牙藥時也建議直接翻過考書,以國考方向準備期中期末,不過國考絕對比期中期末難,自己注意。
如果藥理一直都很弱的話,打算放棄的話,我覺得CP值最高的單元是消毒滅菌、抗齲齒氟化物,雖然考得不是最多,但是考的都蠻簡單的,有讀就一定會(其他章節可不是這樣)。
牙藥雖難,但藥名其實蠻多都有他的邏輯,會有一些字根、字首藏在裡面,或是跟給藥方式有關(如 aero 就是吸入相關),即便完整藥名記不起來,也可以稍微猜一下,可以自己歸納。
貓咪牙藥我只有看幾章而已,不過他對於藥理的基本概念講的不錯,有大原則概念之後,猜題會猜的更準。國防藥訣則是提供了很多口訣,也方便大家查考古沒看過的藥,如果藥訣裡有沒有,那題大概可以放棄了(這本不用細讀!)。
提醒各位,國考書是把全部考過的考點集合在一起,所以看完寫考古會對很多,但是實際考試會有落差。
生化沒有太多建議可以給各位,我自己的準備方式是寫看整份考古再訂正、做單字卡,有些人是覺得 DNA 轉譯、轉錄可以看一下。這部分確實是考比較多,不過我自己認為再怎麼讀,DNA 也不會全拿到,直接花時間在訂正整份考古有機會拿到每個單元最簡單的那幾題,個人認為這樣 CP 值最高,當然如果可以訂正加讀是最好。
可以著重在有口訣、好記憶的題目上,也要把握住高中範圍的部分(如DNA合成方向等、核苷酸結構),這樣基本上就可以拿到近五成,算是一個不錯的平衡點,不會花到太多時間。
一開始寫一定超多不會,超級正常,就先猜一下,順便培養一下猜題功力(我有整理我的猜題方式在最後面,大家可以參考),之後看詳解覺得重要的可以背起來,如果詳解的大大都說太偏、太難就不要管這題了。
系上的學霸同學有讀觀念生物化學(力大出版社),聽說可以讀到只錯一兩題,不過想必也花了不少時間,我自己選擇花這個時間救別科,如果時間很充裕的人可以參考(如果要念可以暑假開始念)。
國考書(系上雲端)
分章考古(系上雲端)
生化補充資料
雲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