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书虫

2022

· 第周 · 05/01/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王澍《造房子》

~ 建筑 · 文化 · 艺术 · 中国园林 ~


“我想讨论一个和生活最有关系的建筑:中国园林。”——王澍


王澍,有人称他为“鬼才”,也有人对他持有相反看法;针对他作品的评论,褒贬皆有。这与他的自我认同与价值观念有关。他先称自己为文人,再来才是建筑师,在这样的身份定位下,他的建筑与他一样都是有个性、有意识的艺术。

建筑重实用,虽能添加创意和美观的元素,但造园时先考虑文人的情趣与修养,权衡之间就难免要取舍。但,这不表示王澍的作品不实际或失了规则,单就“瓦爿墙”来看,它呈现了王澍独特的思考和用意,结合传统与自然,造就一个返璞归真的作品。

王澍的建筑美学讲究情趣与自然,“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文人造园怎么可能不追求诗意的生活风范?于是,每一个建筑的一切材料和设计都有所求,求一个“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根源的生活和艺术”。

若想理解王澍的建筑美学,唯有观其视野所见、试着立于他的处境并掌握其面对世界的态度及捍卫的价值观,此外别无他法。

《造房子》,这本书从建筑出发,但不限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审美体系的著作。其中,王澍谈建筑,也谈人生,随笔一览中国当代建筑大师的情怀。

· 第周 · 12/01/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陈团英《夕雾花园》 

~ 小说 · 马来亚紧急状态 · 日剧时代 · 遗忘与记忆 ~


陈团英(TAN TWAN ENG),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现居南非开普敦。

《夕雾花园》(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荣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亦获得2013年英国华特·史考特历史小说奖。改编自原著的电影获得好评,并且在金马奖上获得9项提名。


《夕雾花园》以1940年代马来亚紧急状态为背景,讲述一对曾受困于马来亚日军拘留营中的云林云红两姐妹,每日仰赖想象力渡过每一个痛苦的日夜。战争结束后,只有云林一人逃了出来,为此而痛苦不已的云林,为了实现云红打造日式园林的愿望而拜访日本天皇园林师。

当初的云林因为害怕痛苦的记忆而选择遗忘,如今因病逐渐失去记忆的她为何还要回忆起那段经历呢?

历史不具备宽恕的力量,最后的审判将来自于每个人的心。

· 第周 · 19/01/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克莉丝汀·舒兹-莱斯《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系列)

 ~ 青少年思辨 · 通识教育 · 社会学 · 公民意识 ~


馆内已有此系列中的书籍包括:

《一个人值多少钱,谁是现代奴隶?:捍卫权利的基本知识》

《政治人物可以说谎吗?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参与讨论的基本知识》

《你只是单纯活着,还是有在动脑?:质疑所谓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难民、族群融合、庇护政策或仇外心理?:看见他人困境的理解能力》


这是德国专为青少年而写的公民教育读物,内容谈及政治、权利、民主、族群、哲学等若干问题。作者化繁为简,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

你关心政治吗?18岁就要为选举投票了,你了解体制的运作及价值观吗?或者,我们是否有意识到周遭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政策在实际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些政治议题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

这一系列的公民思辨课,虽是围绕着德国社会发生的问题进行议论,但我们可以借鉴:社会现象不尽相同,但背后运作的体制与价值观是我们同样需要思考的部分。文章用词并不难,内文浅显易懂,青少年阅读是不会有问题的。主要是为了让青少年思考,在理解问题之后才能够明白自己的权益以及拥有话语权,拥有积极参与社会及政治问题的思辨和讨论的权利。

我们要为了未来而有所准备,不管你现在是否用得上这些知识,思辨的能力以及认识相关的事实都是十分重要的。

懂得权利,我们才能为自己的权利发声。厘清议题,我们才不会因不识而遭人愚弄。


延伸阅读:《思辨:热血教师的十堂公民课》、《超级公民套书:正义、隐私、责任和权威》

· 第周 · 26/01/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大卫·逵曼《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跨物种传染病侵袭人类的致命接触》

 ~ 人文科普 · 传染疾病 · 公共卫生 · 动物病媒 ~


“以冷酷的达尔文式天择逻辑来说,演化会把偶然事件编写纳入生存策略中。”

生物之间互相作用所产生的生态系,其中包括掠食、竞争、分解等过程。病原体就是小型的掠食者,常理来说,病原体侵入猎物并从内部侵蚀猎物的“掠食行为”是像狮子扑杀羚羊一样自然的行为。

作者以生态系的架构来让我们厘清,何谓人类“身边到处是传染病”的情况,以及这些病原如何“从动物跨界侵入人体”。


这是一部有关“人畜共通的动物传染病”的报道巨著,也是一部病毒史。

作者将多年来的田野调查记录成书,亲访各地疾病的爆发之地,观察多起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疾病,从这些案例入手,以期能提供有益的提示。

作者引人入胜的写法,使这部科学著作阅读起来就像是一部小说,里面有骇人听闻的情节描述、专业却不枯燥的科学知识、四处探访的实况记录。


病毒肆虐的这两年多来,可怕的传染力几乎使全球陷入停滞状态,疫病如今已是不能忽视的存在,何时能够完全遏制尚未知晓,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们解开病毒的真面目,以期更进一步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

· 第周 · 16/02/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郭叶珍《我们,相伴不相绊》 

~ 亲子沟通 · 心理励志 · 后青春教养 · 家庭教育 ~


教养子女这条路如同一幅卷轴,你没办法知道最终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好多人会给你意见,孩子叛逆时,有人说你太宠孩子了,孩子受不了暴走时,又有人说你管太严了,你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对不对,也经常不断地自我责怪。

身为已经度过青少年风暴的成年子女母亲,我想告诉你:当你愿意看这本书,你就是好父母了。

——郭叶珍《我们,相伴不相绊》


“教养是双向的”,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在学习“成长”这件事。

国民妈妈郭叶珍用老子哲学来教养小孩,让一双儿女自行探索生命,无论成与败,只为找到生命中的光。

从小循规蹈矩、师长称赞的学霸女儿,高三那年突发忧郁、想自杀;儿子讨厌上学,经常逃课、沉溺电玩,最终决意休学往兴趣发展。

身为家长要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克制自己不去干涉,家长真的能够放手让孩子自行抉择吗?这些课题真的会有所谓的“正确解答”吗?

不如看看国民妈妈是怎么想以及她是怎么处理的吧!

· 第周 · 23/02/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小野《生活越简单,心灵越自由》

~ 极简主义 · 新生活方式 · 断舍离 · 生活指导 ~


生活本身是不持有的。

不持有的生活,并非省吃俭用或者家徒四壁的节约生活,而是不持有“非必要物品”的生活态度,没有杂念扰乱内心、抑制购买廉价物品的冲动不去十元小店等。

当那些迷乱的物质都被清除后,留下的将会是心灵真正的渴望,你将会体会到纯粹而又单纯的乐趣。

这就是不持有的意义,简单、自由即最美,除此之外,皆可不要。

——文/小野


听过“极简主义”吗?你对“极简主义”的印象是什么呢?

不要买东西、把东西丢光光,或者是屋顶、地板和四面白墙?

追求极致简化、为节俭而购买廉价品,或者是剥离所有乐趣的无欲无求?

以上的做法都过于极端了,极简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不持有”。

“极简”是一种因应现代繁忙生活的新方式,追求“生活的简化”、“适当的物质追求”、“轻装简行”等。极简,不仅仅是整理收纳,它也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不持有”的生活,让你用最简单的方式,得到最充实的人生。

拥有的太多,反而容易被欲望束缚。如果能够放下不必要的东西,人更能看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没有那么多的负重,每一步都能走得轻松,人生的路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如果觉得精神疲惫,不如就像给家里大扫除一样,给自己的心也来一次大扫除吧!

· 第周 · 02/03/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史蒂文·李·梅耶丝《普丁正传:新沙皇的崛起与统治》

 ~ 人物正传 · 国家领袖 · 社会科学 · 政治 ~


《普丁正传》是由一名资深外交及国安的《纽约时报》记者所写,从2002年派往俄罗斯,在莫斯科工作了7年多。在此期间,他报道过许多重大事件:车臣战争、乌克兰的橙色革命、索契冬季奥运、克里米亚事件等等。

《普丁正传》是一部叙事性作品,作者凭借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分社同仁的协助、俄罗斯专家等人的帮助,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普丁的出身,展现了这位如何从默默无闻和贫困匮乏中崭露头角,乃至成为一国领导的过程。

对于想要了解普丁以及对政治感兴趣的人来说,由人物传记入手亦不失为一种领略国际的方法。俄罗斯总统普丁于24日宣布开战乌克兰,此举着实令世界人民错愕不已,也使接下来的世界局势变得扑朔迷离。究竟普丁此举所图为何,他的决策是否真如他向世界辩解的那样:攻打乌克兰是俄罗斯的“自卫”行为?

无论如何,此一举措使普丁面对俄罗斯内部的群众声浪以及西方各国的谴责与制裁;对许多乌克兰人而言,开战的理由为何始终都是不可信的,突如其来的战争使得他们流离失所,甚至失去性命。

各国豪强于谈判桌上的利益博弈,深受影响的却是各国平民百姓。谁是谁非的争论始终辩不赢人命,无论有何理由,都掩盖不了战争只会带来暴力、伤害与死亡的事实。

· 第周 · 09/03/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亚莫尔·托欧斯《莫斯科绅士》 

~ 小说 · 俄罗斯背景 · 历史小说 ~


1922年,红色政权席卷苏联。

一位帝俄时期的贵族青年因一首诗逃过死刑,却被判处终身不得踏出莫斯科大都会饭店一步。他以绅士风度对抗囚禁的命运,用品味缅怀过往的美好,在那纷乱剧变的时代,成为最不自由也最幸运的人。

美国作家亚莫尔·托欧斯以20世纪初的苏联为背景,描绘一个失去奢华生活、被迫困在一方之地的贵族绅士,如何从受限的空间中获得精神上更为广阔的自由和丰盛。政局变革的混乱和动荡都被隔离在外,被囚禁的反而最自由。

面对境遇的转变,我们该如何面对?莫斯科这位绅士想起他的教父说的话:厄运会以很多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一个人倘若无法掌控自己的处境,就会被该处境掌控。每一滴水都会被卷入时代的浪潮里,每个人都是局中人,当被逼得退无可退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拥有选择的权利?或许,答案会是“学会道别”。

时间终究会过去,浪潮有天会平息。

人类全部的智慧就包含在“等待”和“希望”之中(《基督山伯爵》)。

· 第周 · 17/03/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韩江《少年来了》

 ~ 小说 · 韩国光州事件 · 历史事件 · 人性与暴力 ~


“在尊严与暴力共存的世界每个角落、每个世代,都很有可能出现下一个光州......”——韩江

1980年5月18日,韩国光州市民与学生组织示威游行反抗全斗焕政权。本书以当时为期十天的光州事件为背景,叙述该起惨烈的暴力镇压事件映在所有不幸身亡者、幸存者以及罹难者家属身上的种种伤痛。

出生于光州的韩江,虽然在事发的前几个月就随着家人迁至首尔,但年幼的她仍会听见亲戚在低声耳语“那件事”。于是,长大后成为作家、多次执笔思考“人性”的韩江正视了那段过往阴霾,将那年五月的光州碎片逐一拾起和拼凑,最终诞生了《少年来了》这本广受好评的杰作。

韩江以不同角色来说故事:目睹朋友被射杀而愧疚的少年、参加示威游行而被当街射杀的少年、经历非人对待后痛苦活着的幸存者、等不到儿子回家的母亲...故事中采用的叙述视角是“我”和“你”,而不是旁观者的“他”,字字句句都像是自己写下的日记、像跟人倾诉难以释怀的心情般的口吻,让读者仿若住进了人物身体里、目光注视着那段经历。

人性的残暴和温暖,在韩江独特的叙述与温柔的笔触下互相对峙。读者会在感到悲痛凄凉而红了眼眶的同时,心口的悲伤又会被少年们的纯真与坚定像风略过树叶般吹走。在韩江透彻又美丽的着墨下,如诗如画的字句略带伤感,却为那些困在光州事件里无法离开的灵魂们和每个平凡而微小的幸存者们提供了解脱的契机。

少年来了,少年像雏鸟一般飞往花开的地方,如无穷花朝开暮谢的瞬息间,勇敢坚守的少年、母亲带不走的少年,少年从时间里重新走出来了。

· 第周 · 30/03/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意】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

 ~ 物理 · 科普 · 理论 ~


阅读专业书籍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新手而言,纵使对专业领域感到好奇,也会因为专业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读起来略显吃力,不得其门而入之下只好将专业书籍束之高阁。诚然,专业书籍要吃透理论知识,才能把握整体认识,对有基础的人来说不难,但对新手而言最好的方法还是应要从入门书籍开始。

《七堂极简物理课》就是一本内容简洁易懂的物理入门书。

这本内容不足100页的小书,是作者特为“对现代科学知之甚少的朋友们”写的。在这七堂课中讲述了20世纪物理学中令人着迷的伟大发现,作者讲相对论、讲量子力学、讲宇宙、讲粒子、讲引力、讲概率和黑洞等等,最后再从物理学反思人类自身存在。这本书也展示了“一个科学家眼中的宇宙”:对于未知的广阔宇宙,物理学是如何理解的?物理学给出了怎样的答案?物理学所诠释的世界会是何种面貌?

科学源于想象:其迷人之处在于“努力想象那些从未被想象过的事”。

阅读这本小书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就是作者对物理学毋庸置疑的热爱。作者懂得科学的魅力与深刻,所以他才能把物理学讲得如此浪漫而富有诗意。对他来说,每一个物理学理论都是美丽的杰作,拜读的过程就像找寻神秘的宝藏一样,初有心得就激动不已。

如果你对物理感到好奇,但又不想太烧脑,这本小书就很适合,它没有复杂的运算程式,也没有几何图像,只有对物理的爱和诗意的讲述。

· 第十一周 · 06/04/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周慕姿《情绪勒索》

 ~ 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自我价值感 ~


“你的人生,都在满足别人吗?”

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在连接迅速而便捷的社交时代,我们的距离被无限拉近,从而模糊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

不管是与亲近的伴侣、亲子、朋友之间的相处也好,还是与合作伙伴、职场同事的工作交流也好,在人际关系上一旦失去了界限,我们往往就会开始迷失自己。

因为在华人社会里,我们所崇尚的道德伦理通常让我们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拒绝别人”会使我们产生愧疚感,进而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是否不该拒绝,或者认为不帮助别人的自己很糟、不成熟。为了避免这些负面情绪,我们会一再屈服与退让,满足了对方的要求,却忽略了自己的情绪。

亲密的关系也会让我们“在意”对方的感受甚于自己的需求,这样的“在意”其实是“害怕失去爱与肯定”。我们习惯从他人身上寻求认同感,以符合他人的期待来使自己达到群体认同这件事,同时也可以避免自己遭遇拒绝之后的批判、责备、孤立与不谅解等等。

接受,但其实自己感到受伤;拒绝,但又没有勇气。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最终都会导致“自我”在屈服与退让之中被消耗殆尽,自信心与价值观也会变得低落。

《情绪勒索》这本书从解释情绪勒索开始,让我们了解情绪勒索的运作过程以及为何我们会不自觉地掉入情绪勒索的循环之中。最后,书中还分享了一些摆脱情绪勒索、建立情绪界限的方法,搭配一些练习,重新拿回人生的自主权。

· 第十周 · 13/04/2022 ·

〖 快乐书虫 · 馆藏推荐 〗

【日】是枝裕和《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 电影 · 导演自传 · 随笔集 ~


“按照‘拍摄、剪辑、思考、再拍摄’的流程完成的纪录片,可以说包含着自己的思维过程,对我来说非常有魅力。”——是枝裕和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是枝裕和历时八年完成了一部自传性随笔集。恰如书名,是枝裕和在书中讲述了他在拍摄每一部作品时的思考过程,从缘起、拍摄到电影完成期间大大小小的事情,每一次经验都成为他的养分,也是他创作下一部作品时想要达成的目标。

对创作者而言,闪现的灵光是很重要的,它往往就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对是枝裕和来说,拍摄中发生的每一件突发情况都会是一次“发现”,而他也会为了留住这些“远远超乎期待”的“发现”而改变原来的想法,使其电影有许多生动而真实的影像。

他常以社会议题为切入口,作品中带有对人的关怀与思考,这也是他的作品如此触动人心的原因。他亦非常善于将对电影的理念与思索的结果注入到作品之中。哲学是对生活有反思,而反思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诚如是枝裕和所说:“这也是先入为主的观念被现实推翻带给我的快感”。

电影是一个记忆的窗口,透过摄像留住的是一个时代的痕迹。是枝裕和在书中描写了自己的创作感悟和电影理念,对每一个“新鲜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经验之谈。不管你喜不喜欢电影,你都会被这位诚挚的导演所打动,就像他的电影终能感动世界一样。

内容以“谈论阅读”“书籍推荐”为范围的系列文章,发布于中化面子书以及图书馆官网。

我们会发文案与回复读者们的讯息。

欢迎读者们的参与~

附上中化图书馆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libchhs

麻坡中化中学图书馆

Chung Hwa High School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