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同學們填寫的教學評量,這學期因為疫情的關係,最後又回到了線上教學模式,110學年,還真是「以線上教學」為始,「以線上教學」為終啊!其實微積分教學,每個老師都是各有理念,教學方式與內容也都是各有特色;沒有任何一個老師的教學能夠滿足全班同學的需求,能做到的,就是根據這個班的特性以及學生提出的建議做調整。所以,在學期中,同學們其實可以直接跟老師提出自己的建議與想法,或者是個人在學習上的困擾,不要等到學期末的文字評量裡才說…
班上曾有同學匿名寫信來發表意見,我也是好好回信了,沒有因為同學們匿名就不予理會。老師可以理解有些同學可能會覺得「以學生身份多發表意見不太好」,但我也說過,如果是有關這個班的教學理念與原則,同學提出問題,我可以解釋與說明,雖然不見得當下會修正做法,但我會去思考學生這樣想的原因,找出能力範圍內的最佳解。如果是一些老師沒有注意到的事,同學即時提出就可以馬上解決。
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願景,就單純想要把書教好,希望同學們能從這門課學到東西,如此而已。為了這個目標,我期望營造能與學生互動與溝通的教學環境,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以來都在自己的個人網頁上公開課程評量回應的原因,大家有什麼想法,就攤開來談,如果當面沒有理解老師的說明,也可以再從老師的文字裡琢磨…所以在此還是要鼓勵大家,有話與其私下說、不好意思說,還不如直接跟老師溝通。只有認真地面對問題,才能有機會好好解決問題。
我希望老師能更快的提出針對疫情改變的計畫,讓我能不管在心理上或是準備上都能提早做好心理準備。
因為同學沒有在文字評量說得很清楚,所以我沒有很瞭解所謂的「更快提出針對疫情改變的計畫」是指什麼。主要是第一個學期因為疫情,我們前半段採取了線上教學,而這個學期後半段其實就是回到上學期線上教學的模式而已,如果大家記得的話,四、五月當時到底要不要遠距教學,各班都還是在等校方的說明。所以我猜想,也許留言的同學上學期沒有在這個班修課?
不過,如果當下同學們對班上的做法有任何疑慮,同學都是可以直接詢問老師的,這樣應該可以盡快得到同學們想知道的答案。
類會考好難喔。
期末考真的太難了XD
類會考太難了qq
最後一次類會考有點難,佔30%對成績影響很大,會想要請老師再多加斟酌
考卷偶爾有點太困難
期中考、類會考難度可以調低
考試太難了,希望期末可以調分
類會考偏難
類會考因為是比照會考的難度命題,而且全都是計算證明題,所以寫起來難度會比較高。這樣命題有兩個目的:
整體的成績計算不會與有聯合會考的時候差異太多,因為微積分會議上,系上一再強調要考慮給分的公平性。
確認同學們從整個學習過程裡是否真的培養出思考能力,這也會是往後我調整課程教學內容的參考。
為了滿足第一點的要求,雖然是考得比較難,但其實最後的類會考成績我有全班統一加分,讓全班的平均維持在及格線之上 (加分的標準是比照上學期班上會考平均來看的),並不是照原始的類會考成績來計算大家學期總成績的30%。而以教學來說,老師比較在意同學們整個學習歷程結束後到底增進了哪方面的能力,為此,就必須要有一些方式來測驗大家的學習成果。
我想,三次大考選取兩次高分的來計算,允許同學們有一次的失誤(包括小考也是類似的規畫),或是因為全班某次考試平均偏低而統一加分,又或者是期中、期末考的滿分超過一百分,對班上來說,都已經算是某種比較公平的「調分」方式,這同時也是我在陽明交大教微積分以來一直採用的方式。不過,之後我的教學形式上可能又會有些改變就是。
考試時(小考及期中期末)可以請老師跟助教如果要討論事情時到教室外面嗎,還有考卷領去也可以移到教室外面,避免影響教室內的同學作答,謝謝。
臺灣的學生一直都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很多重要的事總是不好意思當面講。小至老師的板書字太小,大至考試時老師跟助教討論的聲音過大影響同學作答…全部都不好意思當面說,只能在最後的文字評量裡反應,我實在也不知道為什麼,老師看起來有這麼兇狠,無法溝通嗎?XD
等到文字評量才提出自己的想法,那豈不是「吵都吵完了」XD,但若當下同學直接就舉手跟老師反應,老師跟助教就會馬上留意到這件事,問題就能馬上解決!所以請同學們記得,有很多事需要當下就反應,當下就溝通,然後當下就解決,而不是等到期末才偷偷匿名講一下。
不用擔心老師會惱羞成怒或是報復大家好嗎?成績計算透明化,對學生來說就是最好的保障,不會因為跟老師投緣與否而影響個人成績。所以,下次有相關的問題請大家放心直接跟老師說吧!之後我也會特別留意考試時的狀況,很感謝這位同學所提出的建議。
我還是希望能夠完整的了解微積分,目前的話,我覺得沒有辦法瞭解得很透徹,可能我學習能力太差吧。
這其實也是學期中就可以跟老師討論的問題,說不定是老師沒教好,或是什麼觀念沒有表達清楚,造成同學們學習時的困擾,並不完全是因為同學的學習能力。雖然現在已無從得知是哪位同學留下這樣的回饋,我還是希望同學們在學期中能多與老師溝通。同學們能從學習中成長,老師們也能從同學的回饋與建議裡調整出更有力的教學方式,這樣的結果才會雙贏,營造出更好的教學現場。
老師別考到剩十分鐘突然改題目,寫完了已經開始放鬆了,突然殺我個措手不及,把原本的塗掉後,助教又說可以寫原本的,哭阿,結果我原本寫的是對的,後來寫的直接掰= =
一般都是因為我個人龜毛,總在那裡再三修改考題,所以才會造成考題的出槌。往後只要是因為題目出錯而影響到答案計算,我就會直接送分,當然,最好的情形就是考題不要再出狀況,這點是老師的責任,我會努力提醒自己的。
教的東西太少(聽說似乎比其他老師少) 比如像二項式展開居然沒教, 連鎖律也沒有二階偏導數的例題, 還有明明有更好用的可微定義也沒講等等的啦, 寫板書花太多時間
教的東西太少我想不至於XD,「教的聽說比其他老師少」,既然是聽說,那就要確實問問到底少了什麼。
同學提到的二項式展開,一般常用的形式高中有教,特殊形式在微積分課本雖然有,但是往後幾乎用不到,所以在趕課的情形下我幾乎都是不講的。
連鎖律二階偏導數的例題課本有,我如果漏掉了,同學可以詢問二階要怎麼做,我就可以再講一遍,這也是上課時可以跟老師提出的問題。
此外,所謂的更好用的可微的定義,我的講義全都有補充,甚至有很詳細的題目跟解答,沒教是因為它並不是微積分授課的範圍,它其實是高等微積分的內容,要講清楚其實要加進很多並非微積分課程理論的概念…而且好不好用?這很難說,對於大多數非數學系的學生都是用不到的。
一百個老師教微積分就可能會有一百種做法。我的原則是,在不影響課程架構的前提下,教我覺得重要的概念,並強調大家往後在專業領域中可能會用到的工具。由於16週的限制(應該要說是15週,因為第16週就會考了),老師在教學上更是需要做些取捨,這點還請同學理解。
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同學們可以參考的開放式課程非常多。如果想學的是非常理論的微積分,我推薦台大數學系的齊震宇教授的教學影片;如果想學「不像齊教授教得那麼理論,但是課程內容面面俱到」的微積分,我推薦陽明交大應用數學系的莊重教授,以及台大數學系的朱樺老師的教學影片,這三位老師都是在數學領域非常有成就,而且教學方面也相當用心的好老師,同學們可以藉由他們的課程資源或者是國外的學習平台來豐富自己的學習需求。如此,無論同學修的是哪一位老師開的微積分,即使每個老師強調的教學重點不同,同學們都能夠依據自己的需求完整地學習,這是老師讀書時的那個年代難以做到的事。
我們班的板書確實是比較多,但板書的事,也只能說見仁見智。有同學覺得寫板書很浪費時間,也有同學喜歡全板書的授課方式。因為每個老師習慣的知識呈現方式不同,所以建議選課前,同學們還是要事先打聽一下老師的習慣,然後依據自己習慣的方式選擇微積分(或是其他科目)的任課教師。
事實上,15週的時間要教完規定的範圍真的趕,而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相同,有些人想學習豐富且紥實的數學理論,但有學生只想知道這些工具是什麼、它們要怎麼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所以同學們在選課前,應該要多向學長姐詢問每個老師理念上的差異,以及教學的習慣,這樣比較有機會選到比較符合個人學習需求的老師。
有老師告訴我,學生抱怨他都講一堆抽象的理論,還有重修的學生說他講的很多東西他們系都用不到,也有老師說,學生抱怨加分制度不公平,而且學生很愛到處比較各班的加分制度,然後講東講西的(其實我們班也有同學抱怨不調分啊XD)…從老師的角度,當然可以理解學生希望自己的分數愈高愈好,但也正是因為各班的意見不同,所以為什麼系上開會時都要求各班的做法要盡可能考慮到全體所有修課學生的成績公平性,而我,也只能盡量做我能做的事,至少最後不會是「會吵的同學有糖吃,沒有表示意見的同學權益就被忽略」,能對這個班所有的修課學生有個公平的交代。
我先前就提過,這個世上沒有絕對公平的事,只是因為大家都還很年輕,所以可能還沒有真正遇過毫無道理可言的難題。今天除非是同一個系的微積分就是只由一個老師負責教,否則各微積分班評分標準無法一致的狀況就會不斷地發生。老師能做的就是成績透明化,然後一切遵守系上要求的原則來處理,再來就是思考新的教學策略,精進自己的教學,讓這門課能符合班上多數同學的需求,達到一定的學習成效。只是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也要逐漸學會獨立自主,用主動且積極的態度來培養獨特的思考能力,讓自己一步步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人才,這可不是靠著大家多刷點微積分考題就能辦到的喔!那要怎麼才能讓自己的能力獨一無二呢?大家可以一起來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