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謝填寫了這學期教學評量的同學,這份評量的填寫人數並不算很多,修課19人中只有11位同學填了問卷,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外校的同學可能無法使用交大的評量系統…不過,還是有同學認真一一提出了這門課的建議與評論,我就針對同學們的文字評量給予一些回饋吧。
其實這門課當時開得很趕,因為我很臨時知道自己新學期需要開設14學分的課,我自己本身的研究專長主要是偏微分方程,但基於個人的興趣與好奇心,未來我想要做一些跟醫療AI有關的問題 (目前也正在與長庚醫院、長庚大學合作與AI有關的研究),所以嘗試著開設一次資料科學與機器學習,如果有機會的話再開設更加進階的課程。
然而,這門課的定位有點不容易,開課前我也略略與幾位老師聊過這門課可以教授的方向,有幾位數學系的老師建議我把重心放在「資料科學與機器學習會用到的數學理論、頂多再把機器學習的理論講述一下」就好,目前國外不少資工相關科系的做法也是類似的,會把電腦科技方面相關會用到的數學獨立開設成一門課,甚至也有為了這種課而設計的教科書。然後,因為這門課是應數系的課,實作的部份不需要進來太多,應該要把實作留給學生私下去查詢資料並練習,。此外,我事先也詢問過外校開設過相關課程的學長,不過他的做法比較傾向把所有的演算法講完後就交給學生自行去製作專題了!
定位的取捨某種程度上是與學生的需求有關的,所以開課前我希望學生先來跟我聊一下他們想要什麼,不過我事後發現很多同學都太客氣,有人說自己其實不太會就是想來學東西,結果明明就是箇中的強者…XD 這其實也影響了我對學生的能力判斷,同一個班中有對這方面完全不了解的同學,也有很強的同學,後續的定位就更難抓…這就是有些同學覺得好像我一直在教學裡試著調整授課方向的原因。
我在非數學領域的科目方面授課經驗仍有點不足,所以在課程的安排方面可能太過於貪心,連我自己在反思時都覺得這整門課的教學節奏沒有掌握得很好,但這卻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
最後還是要再次感謝同學們願意用心寫下自己真實的想法,我最怕的是同學都沒意見,或是有意見都不說。雖然事後才說,這門課都結束了,但這些意見對於老師進行教學方面的反思是很重要的!尤其這是我第一次開設非數學類的課程,同學們的評論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好可惜數學課是線上上課,比較喜歡看板書,也比較能專注
線性代數的範圍好多QQ上得有一點快
下次還有機會規畫這門課的話,我應該會把「偏向實用與操作」的部份,與「數學理論基礎」的部份分開,拆成兩門課,這樣的話,應該可以很明確地使用適當的教室去教授我想要的內容。線性代數的理論是機器學習裡很重要的基礎,但是我們要理解機器學習相關的技術並不需要把線性代數整門課從頭到尾都學一遍。所以我的想法是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可能會用到的線性代數知識,如果覺得我講得太快其實當下都可以直接提出來的,有問題也可以直接私下告訴老師。因為我知道這個班的學生從大一到研究生都有,程度上的差異很大,「適時地向老師提出你的擔心」是你在學習時擁有的權利喔!
這門課的授課內容與我想像中的有一些不同。我預想中的上課內容是比較偏實際應用的,具體來說會是邊說明實例邊進行解說的方式。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對機器學習的不理解而產生這種想法。而老師的這門課則是更偏重於理論。
無法判斷這堂課的難易度的原因是因為:我無法確定自己有沒有懂。畢竟如果僅憑聽老師解釋而沒有實作或家課的話,有點難確認自己的吸收程度,若是舉我上線性代數的例子來說,就有點像是只會計算,而對其中的原理仍一知半解的情況。
我覺得沒有互動的課是很容易使我分心的,這門線上的課其實說實話我並沒有像微積分那麼認真的上,當然有很大一部份是我的問題,但我會希望老師在課堂之中加入一些問答或小練習,這樣可能可以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
針對同學寫的第一段,我在前面的回應裡大致已說明了我的想法。其實這門課的本質原本是要偏重於理論沒錯,這代表我在一開始與同學們約談時沒有把我開設這門課的目標說得清楚,所以同學們對之後課程的發展方向會有所疑惑。之後如果還有機會開設相關課程的話,我想我會知道如何把一些授課方向的細節表達得更好。
第二段的部份是很好的建議,之後我會設計更多的作業讓同學們能有機會好好地練習。至於線代的原理還是卡在授課時間太短,畢竟一學期的課程裡要講到資料科學的基礎觀念、python的觀念與簡單的應用,切入線代的主題,最後還要介紹機器學習理論…真的塞太滿了!這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我應該要用一學年的時間來開設這門課,而且把理論與實際應用的部份拆開,比較能符合學生的需求。
同學所提的第三段也是我這學期結束後思考過的,線上課程跟實體課程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這學期因為疫情的緣故,老師們得以有機會嘗試線上教學的進行,再加上這門課有些外校的同學修課,最後再來評估線上教學的成效。我自己其實也沒有很喜歡這種做法,現場以板書授課的話,我多少能感受到學生是不是很專心上課,對於剛才所說的內容有沒有足夠的理解…如果大家的臉上都充滿了疑惑,那我就會把這部份再換個方式解釋給同學聽,但線上教學時我完全感受不到大家到底是懂了沒,所以從這之後沒必要性的話我大概不會想再次使用線上教學。
實作方面略少
其實這門課原本可能就不會設計很多實作,主要原本還是想要以數學的相關理論為主。前面已提過,如果要加進實作,然後再照著我原本的設想完整去走的話,我想可能有一學年的時間來開設這門課比較恰當。
往後如果要加進真正的實作,某位教授有給我一些建議,我會試著規畫看看,因為我還沒有放棄要重錄一套這門課課程影片的念頭。
希望老師能將課程整合得更完整,在開課前先列出這學期每堂課想教的東西、每個topic想花的時間,在學期中的時候,可以開個共用的onenote(但課堂筆記只有老師能編輯),或是每堂課上完後在NEW E3上更新今天所教的東西,有時候老師說會更新,卻沒有看到後續的教材,會讓我有點困惑。
整體來說這堂課帶給我的東西學得很雜碎而凌亂,在做期末報告時,我幾乎是用另一堂課的所學來收斂,對這堂課的收穫老實說沒甚麼印象。可能是老師您第一次開這類相關課程,比較不熟悉而導致,但希望老師如果有下次機會開課的話,可以掌握我上述打的那些,也許學生會學到更多!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資質不夠,沒辦法理解老師想傳達的東西,那就希望老師能顧及到我這樣的學生。
先針對第一段回答,其實問題主要是出在來修課的同學程度分佈太廣!最早這門課的目標是訂成「希望有機會找到有興趣以及有潛力的學生,然後能長久性地指導下去,訓練他們之後能夠協助一些合作的醫院解決問題」,如果有來找我談過的學生應該會記得我提過這件事。因為有同學是完全沒基礎的,然後也私下跟我聊過,提到自己的程設能力很糟糕,但又想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學新東西,所以我的設定是從比較基礎的東西開始帶。但這就會影響到程度好、能力也強的學生的學習狀況,這也就是我在前面曾回答的,這可能是我一開始約談學生時沒有完全抓到學生的狀況,加上同學們真的都太謙虛了,明明很強也會說自己很弱,沒學過什麼太多概念,所以,這門課最後呈現出來的內容會與某些同學學習目標上有些預期的落差,我想責任是在我身上。
開設共同的onenote這件事,其實在課堂上同學是可以說的,不需要等到最後的教學評量才反應。我想,這可能是目前臺灣大學生們普遍的習慣,有事都不好意思直接跟老師討論。我在授課時確實沒想到這個,不過想到有想到的同學可以提醒我。我有個很要好的學弟在美國的大學教書,因為美國的疫情嚴重,校園關閉,所有的課程全部改為線上教學,但修課學生們並沒有因為是線上課程而不提意見,他剛開始線上上課的那段時間,課後會有一些學生傳訊息給了一些建議跟想法,他也可以藉由這些建議跟想法去調整下次的課程…臺灣的學生似乎真的比較沒有直接向老師反應的習慣。
同樣的,如果覺得教材裡有什麼是少的,其實也可以在課後直接詢問老師,我覺得這是學生學習的權利。我先前曾經放了一份程式在New E3上,後來我拿掉的原因是因為提供程式的博士生事後覺得還是先不要把他手邊正在跟外邊合作的程式放在網路上比較好,他覺得應該要謹慎一點。
此外,因為操作很不習慣的緣故,所以課堂上的錄影並不完整,再加上我覺得確實課程節奏與內容需要調整,我有打算重新錄一份完整的課程,但因為我個人比較忙碌,重新錄製課程的事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再加上整套影片錄製前可能要重新思考該把目標設定在哪裡,難度設定在哪裡,是不是要先從數學理論的部份出發來做這件事…種種內容,其實都需要規畫,因為我只有一個人,並沒有找任何助教或研究生來協助我,時間與能力畢竟有限,要怎麼弄出一個我自己能夠滿意的東西,我覺得我可能會比這位同學還苦惱 XD。
針對第二段的部份,我覺得同學可能有點誤解我所說的期末專題報告的深度。課堂上我其實強調過很多次,我沒有要特別去看一個專題的成品,而是想看同學的構想與規畫,所以期末的專題不跑數據是ok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學期在課堂上所教的東西不太會有「不足以用在同學期末專題上」的問題。
但我也說了,因為這個班有些同學真的很強,這些很強的同學會想展現一個完整的專題,從動機、發想到真正去跑數據,然後分析,這也是相當值得稱讚的,而且我也很驚喜有同學能製作偏向AI、語音祕書方面的研究,雖然AI相關技術並不屬於這門課規畫的教學內容 (這門課的重點主要還是放在資料科學與機器學習上)。
此外,在醫療相關的專題裡,我們往往需要考慮某個問題有沒有可行性、可解讀性與經濟效益,甚至是市場需求,全評估好了,才開始動手去做,所以我會想幫沒什麼基礎的同學們先建立一些解決問題的直覺,這個訴求直接也反應在我對專題製作的要求上。我隱約記得彥廷博恩那組在傾聽另一組專題報告時有提出相關的詢問,像是做這個問題是不是符合市場的期待或是商業性之類的,細節我現在記得不那麼清楚,除非我再次翻出影片來看,但我當下覺得這問題問得很好!在接觸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或是AI的相關研究時,設定問題時的種種考量都很重要。
我感覺,認真寫下這三段想法的同學並不是資質不夠,應該是班上屬於資質很不錯、甚至是很好的同學。所以我說大家都太謙虛,真的覺得自己有一定的程度,就該在約談時先告訴老師我會什麼,我學過什麼,學到什麼程度,我對這門課的期望是什麼…不然老師一開始的約談就沒什麼意義了。我當時的約談就是希望這門課的學生程度盡可能不要落差太大,然後我想要試著看能不能從裡面找出可以長久培訓的學生,所以學生本身當下的能力如果不那麼好也沒有關係,態度才是我會比較重視的事!
最後,我還是會建議同學們以後有想法都可以試著在當下向老師反應,大家在學習的階段裡或多或少都可能會遇到自己並不那麼滿意的老師,此時大家能做的事就是試著與老師溝通。所以啊,這位同學用心所寫下的每一個想法都是可以早點讓我知道的,這樣老師也好早點做調整,同學悶在心裡一學期不說,我都要替你感到委屈了 XD 但有說總比沒說好,這門課的回應我真的思考了好久,希望我這些回應可以多少解答到同學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