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陳和謙
進入臨床實習之後,你是否對於每天抄抄寫寫感到疲乏?或是抄了又忘、忘了又抄,總是苦惱這些繁雜的臨床知識該如何消化吸收?又或是擔心所學的臨床知識無法活用呢?
那麼,你千萬不能錯過這場【臨床軟實力大補帖】講座!
今年,系學會學術部很榮幸能夠邀請本系M105的大學長,目前在台北榮總醫院擔任家醫科醫師的陳和謙學長,來為大家解答上述這些臨床生涯初期可能會遭遇的問題。
陳和謙學長除了在醫院服務,也常透過 Medium 撰寫諸多關於醫學生涯發展的文章,擁有對於醫療體系的大局觀與獨到見解、以及對於知識解構和傳遞的熱忱。
透過這場講座,講師將為大家帶來:
1. 在臨床上如何以有效率的方式吸收資訊
2. 如何拆解這些複雜的臨床知識,並化為臨床學習的經驗值
3. 如何為日後的知識表達做好準備
講者:台大樂生社
本次講座將以樂生抗爭的紀錄片為主軸,結合映後講座及交流,期待可以讓大家更了解在樂生療養院發生過的故事~
影片簡介……
樂生療養院是日治時期設立的痲瘋病院,早期由於錯誤的隔離政策,使得樂生院民常年遺世獨居於此,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而今,他們面臨另一場真實的壓迫,現代化的捷運駛進樂生,再次將他們從辛酸血淚所建立的家園中驅離,一生背負痲瘋污名的院民,萬萬沒想到晚年還要再度面臨被強制遷離家園的命運,不過這次他們不再沉默,選擇奮力一搏,用他們贏弱身軀背後的靈魂,對抗不公不義。
關於樂生療養院抗爭……一點小小的先備知識?
樂生療養院建於1930年,是過去台灣唯一一間專門收治痲瘋病病患的醫院,日治時期,政府在錯誤的隔離政策下強制隔離千餘名痲瘋病患。戰後,雖治療藥物發明、強制隔離政策取消,但數百人無家可歸,只能繼續以樂生院為家,常年與世隔絕。
1994年,捷運新莊線機廠選址於樂生院,衛生署/院方與捷運局談判後,確定「先建後拆、就近安置」,並於 2005年,安置院民的「迴龍院區」完工。但因新醫療大樓設計未從樂生院民的需求出發,僅約170位院民遷入,多人死守舊址。為捍衛樂生院民基本人權,社會各界發起保留樂生運動,年輕學子組成「青年樂生聯盟」,進行一系列的陳情及抗爭。
在抗爭之中,樂生療養院原址能保留多少成為爭議焦點。捷運局提出的「41.6%保存方案」,被批評無法達成「古蹟保存」與「院民居住」兩大目標,而後文建會提出的「保留90%方案」則被捷運局評估為不可行。2007年5月,經協調及抗爭後,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宣稱以90%方案為底,做出「保留40棟、拆遷重組9棟」院舍的「530方案」,但此案卻被發現實際上只保留28棟,僅是41.6%方案翻版。
2008年年底,捷運局與新北市政府陸續發起兩次迫遷行動,2009年,「530方案」正式施工,但樂生療養院地面開始因工程出現裂縫,技師工會經評估建議捷運局調整方案再行施工。但捷運局於2011年以「沒有機廠,新莊捷運不能通車」為由恢復施工,但仍因走山危機數次停工,目前進入土方回填階段,樂生走山危機暫解。
2016年起,樂生療養院爭議進入新的階段。因捷運機廠逐步完工,政府開始兌現「重建樂生」的承諾,但「樂生入口」該如何重建引發院方、捷運局與自救會及樂青之間的拉扯。捷運局希望在樂生院前蓋懸空陸橋(若要從中正路到樂生,就要先坐升降梯至陸橋上,再從陸橋走到王字型大樓前),自救會則希望採建築師劉可強設計的「緩坡大平台」,恢復舊有入口、讓院民能騎代步車進入樂生。
2016年12月,在自救會不斷訴求大平台的情況下,國發會在協調會上指示應以大平台重建樂生入口,當時捷運局、捷運公司都表示技術可行,但此案送入行政院後卻無下文,行政院亦未指示捷運局更改方案,而捷運局便照原訂計畫蓋完懸空陸橋,剩下陸橋連接地面的部分,交回由衛福部及樂生院方負責;樂生院目前已在進行「入口意象」(僅陸橋連接地面部分)的工程設計,待完成後就會正式施工,自救會與樂青則持續抗爭,訴求「緩坡大平台」能重新納入討論。
講者:心靈角落工作室 白詩淵桌遊設計師/諮商心理師
小柔的最後一天-惡意時代是一款遊玩人數3至5人的合作類型遊戲,玩家會分別扮演小柔身邊的一名重要他人,在遊戲中隨著劇情不斷的推進,透過對話的方式和小柔互動溝通,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都會在這段陪伴歷程中產生一些影響喔!試著瞭解到小柔所身處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吧。
私心推薦:關於憂鬱、自殺以及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是一款很困難的桌遊。」
無論是否接觸過憂鬱和自殺、又或者是否為桌遊老手,「小柔的最後一天-惡意時代」都是一款很困難的桌遊。在遊玩過程中,一步走錯便是全局皆輸,而這反映這著現實生活中陪伴者無奈和恐懼,小柔不僅僅是遊戲裡的角色,更是某些人的人生。
遊戲有成功的機會,小柔有獲救的可能,但是人生不一定有。溝通沒有解答、陪伴沒有解答、情緒沒有解答、人生也沒有解答,只有不斷的摸索和磨合,試著去站在對方的立場關心對方……就如同老白(白詩淵,遊戲設計師)所說的:「遊戲會受限於規則,但你的真心並不會。」
講者:康庭瑜 副教授
.職位: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兼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國際合作及交流中心主任
.學經歷:牛津大學社會學碩士、倫敦政經學院性別研究碩士、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牛津大學地理學博士、倫敦大學皇后瑪莉學院媒體法碩士
.研究專長:媒體與全球化、資訊社會學、性別與媒體、網際網路政策
在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當中,女性一直都是被觀看的對象,她不僅受到男性的凝視,甚至她也會以外人的角度審視自己,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因為她在男性眼中的形象決定了她會受到甚麼樣的待遇以及她能獲得多大的成就。在父權體系之下,為了爭取些許的權力,她的自我分裂成了對立的審視者與被審視者,藉由外在的行為展現前者如何對待後者,告訴別人應該如何對待她。當她對自身直接的感覺被外人眼中的形象所取代,她就成為了被觀看的對象,一個物品,或者,一種景觀。
以歐洲為例,這種凝視關係經常體現在文藝復興以降的女性裸體油畫當中。這些畫作呈現的不是女性自然的赤裸,而是她在觀者眼中的裸體樣貌—她以旁觀者看她的樣子赤裸著,獻出作為被凝視的自己。這些女性通常沒有體毛,看起來也相當慵懶而不具活力—因為她們不能展現自己的情感與慾望。而她的姿態、眼神都是為了那位觀賞者,滿足他的情慾幻想,也象徵著臣服與順從。儘管曾經有一些藝術家發現了這個陋習並嘗試突破,然而整體而言,觀看女性的既定模式依然被保留下來。
時至今日,油畫不再是主流的傳播媒介,然而對凝視女性的傾向卻依然深植在人們心中,並藉著電視、網路等傳播媒體持續複製、再生。同時凝視與被凝視的關係也隨著時代演進,加入了階級、種族等等的隱喻。
時下的廣告、傳媒如何凝視女性?色情、慾望在社群媒體當中又有甚麼演變?這些發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敬邀各位同學參加這次的學術部專題演講,讓我們與專業級的講者一同探討!
書籍簡介:
2020年,在加密通訊軟體Telegram上的「N號房事件」震驚世界,加害者手段殘忍,其匿名性使得受害者求救無門,網路性暴力犯罪的滲透力、擴散力,更加深了人們的恐懼。
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網路性暴力犯罪滲入了我們的生活?是怎麼樣令人髮指的手段將受害者們逼入痛苦的循環深淵?讓我們在書中循著作者的腳步,一步一步地慢慢揭開這項犯罪的面貌-從發現Telegram中的非法聊天房,潛伏於其中收集資料,到最後積極透過媒體與警方試圖改變現況。兩位追查此事件的女大學生,透過此書,呈現完整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