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介紹

試驗及發明

在車輛歷史上,腳踏車首先出現,之後是機車,最後在傳動裝置成熟後才出現汽車。世界機車的發源地在歐洲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以及北美洲的美國。

Butler Petrol Cycle

第一款面向市場的機車設計是1884年,英國的愛德華·巴特勒(Edward Butler)設計的三輪機車Butler Petrol Cycle。這款機車由一具八分之五匹(466瓦)600 cc 水冷四衝程引擎驅動,並由Merryweather消防車輛製造公司生產。

1885年戴姆勒機車原型

另一款使用內燃機的機車,是1885年由德國發明家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威廉·邁巴赫(Wilhelm Maybach)設計並製造的Daimler Reitwagen機車。這款機車相當於將一具汽油四衝程引擎裝在木製的兩輪車上,但它不同於當時的腳踏車:不通過傾斜車輛的方式產生離心力,並使車輛轉向,完全沒有使用於70年前研製出的腳踏車原理,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兩根前叉的擺動來達到轉向的目的。並非用作實際用途,而只作為兩人研製內燃機的載體。

不過,在這兩款機車發明之前,還有多款使用蒸氣引擎的機車、電動機車及使用柴油引擎的二輪車。如將此三類車輛也算作機車,則第一輛機車應為1769年由法國人尼可拉斯·庫紐製造的,使用蒸氣引擎的機車。

第一家機車製造商

1894年Hildebrand & Wolfmüller機車圖紙

1894年,德國的Hildebrand & Wolfmüller成為第一款公開發售的機車,並首次被稱為「Motorrad(德語「機車」之意)」英國製造商Excelsior Motor Company於1896年開始製造一款自行研發的機車。

不少腳踏車製造商都通過改造自家的腳踏車設計,以便於裝上內燃機。隨著引擎馬力的加強及腳踏車設計的改變,機車製造商數量激增。同時,例如戈特利布·戴姆勒威廉·邁巴赫,大多開始研製汽車。

1903年,美國著名機車製造商哈雷·戴維森(Harley Davidson)成立,並開始製造機車。直至一戰前夕,世界上最大的機車製造商為「印第安」(Indian)公司,每年生產超過20,000輛機車。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凱旋公司H型機車在戰爭期間得到大量軍需訂單

由於戰爭中機車在前線通訊上作用極大,歐洲各國軍方對機車的需求增大,機車產量再次激增。英國的凱旋公司(Triumph)在戰爭期間向三國協約售出超過30,000輛H型機車。單缸風冷式四衝程引擎,後輪由皮帶帶動。這也是凱旋公司第一款不使用腳踏車踏板的機車。H型機車通常被認為是第一款現代機車。

戰後發展

到1920年為止,哈雷機車是全世界最大的機車製造商,其製造的機車遠銷至67國。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德國的DKW公司取代哈雷成為最大機車製造商。

1948年,本田公司正式開始生產機車。

日本的機車製造業源於1940年,由本田技研工業生產的「本田A型」機動腳踏車。

1950年代,流線型設計在賽事機車行業中突飛猛進,具有大型整流罩的機車成為當時機車設計的一大特點,其中NSU和Moto Guzzi兩家公司成為流線型機車的領導者。

1950年代,日本機車製造業蓬勃發展,百餘家廠商一擁而起,但這些廠商製造的機車基本全為仿造歐洲廠家的機車。各家廠商逐漸發展出各自的風格,其中本田技研工業山葉川崎重工業鈴木汽車四家機車製造商逐漸在日本機車製造業中占據主導地位。

NSU Sportmax流線型機車,為1955年世界機車錦標賽250cc級機車的冠軍

1960至1990年代,小型二衝程機車在全球開始流行起來,原因之一是因為東德的Walter Kaaden在1950年代發明的二衝程引擎。

1960年代,台灣各行業逐漸興起,機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整體需求一再擴大。惟因外匯短缺,難以進口足夠多的機車。政府乃鼓勵投資機車工業,並訂定自製率,且逐年提高。

1961年11月,台灣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日本本田合作,生產出台灣第一部機車。

1988年開始,台灣生產的機車出口至中國大陸。

1993年,三陽工業在中國湖南建設第一家合資廠。

中國大陸製造的第一批機車,是在1951年7月8日,由北京第六汽車制配廠製造出的「井岡山」牌機車。該款機車仿造自德國迅達普K500型,使用雙缸對置型四衝程風冷式發動機。改革開放後,國內湧現出大量機車廠商,但多為合資企業,其中與日本廠商合資的企業居多(如豪爵鈴木、五羊本田)。

2000年12月15日,由重慶宗申集團製造的第一輛宗申750齣廠,這是中國第一款大排量公路賽車。目前,中國是全球製造的機車總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Butler Petrol Cycle

1885年戴姆勒機車原型

1894年Hildebrand & Wolfmüller機車圖紙

英國凱旋公司H型機車在戰爭期間得到大量軍需訂單

NSU Sportmax流線型機車,為1955年世界機車錦標賽250cc級機車的冠軍

主要結構

動力部分

  • 引擎:將燃料的熱能轉化為機械能並產生動力,按活塞往返次數可分為二衝程引擎四衝程引擎,按氣缸數目可分為單缸引擎和多缸引擎,按燃料種類可分為汽油引擎、柴油引擎。由氣缸、曲軸箱、活塞、連杆、曲軸、軸承、飛輪組成。
  • 燃料供給及排氣裝置:用於向引擎供給燃料,並將廢氣排出,由油箱、油壓總泵、燃料噴射裝置、空氣濾清器、化油器、排氣管、消聲器、觸媒轉化器等組成
  • 潤滑裝置:用於潤滑車輛機件,減少磨損及燃料損失
  • 冷卻裝置:用於降低引擎溫度,防止引擎過熱,分為水、油冷、氣冷三種冷卻方式。
  • 點火裝置:用於啟動引擎,有電容放電式點火(CDI)、壓燃式點火兩種。電容放電式點火系統由蓄電池、高壓導線、點火線圈、火星塞等裝備組成。

傳動部分

  • 離合器:用於接合或分離動力和傳動裝置。
  • 變速器:用於將引擎動力傳遞給行駛裝備,分為序列式手動變速器、無段自動變速器兩種。序列式手動變速器由傳動軸、齒輪、換擋撥叉等組成,無段自動變速器由普力珠、普力盤、傳動皮帶等組成。
  • 傳動鏈條:用於將動力傳送至車輪,直接帶動車輪轉動。

行駛部分

  • 車架:用於支撐車輛各組件及司乘人員。
  • 前叉:上端與手把相連,下方安裝前車輪,用於改變車輛行進方向。前叉上裝有避震器及剎車鋼索,通常也裝有擋泥板。
  • 避震器:用於將車輪在不平路面上受到的衝擊和震動減緩,以保證行車平穩及安全。
  • 輪胎:直接與地面接觸,用於搭載車輛使之移動。

操縱部分

  • 轉向裝置:即手把,用於操縱車輛行駛方向。手把上裝有節流閥、後視鏡、儀錶盤、點火開關、前制動卡鉗、離合器卡鉗及各種電子設備開關。離合器卡鉗通過鋼索的拉緊和鬆開來操控離合器。
  • 變速裝置:又稱三角台,位於車輛下部左側或右側,用於操縱變速器。
  • 制動裝置:用於對車輛實施制動,分為前制動及後制動,由碟盤、剎車油管、剎車來令片、剎車鼓、鼓式剎車皮組成。前制動卡鉗位於把手上,通過鋼索的拉緊和鬆開來操控剎車片。後制動踏板位於車輛下部左側或右側。

電力設備

例如點火裝置、行車信號燈具、照明燈具、喇叭、儀錶盤等。部分機車的不同行車模式調節器、移動電台、二次循環裝備、ABS、防盜裝置等均屬於電力設備。

其它設備

車殼(常見於運動型機車)、坐墊、車廂

類型

各國法律對機車的分類方式多以其排量(立方厘米(cc))、最高速度為分類標準。若根據機車的用途及外觀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數種:

街車

街車指適合在城市道路上進行日常駕駛的機車,較注重實用性和可操縱性。外觀設計上,街車多裝備一體式座椅和較高的把手,使駕駛姿勢更為自然。車頭用於整流的風鏡相對少見,面積相對較小,部分款式甚至無車頭整流裝備。由於街車零部件常常裸露在外,故在日本有Naked(裸露的)之稱呼,或簡稱NK車種。在中國大陸,隨處可見的「跨騎車」便屬街車。街車也有運動性能較強的款式,但在高速行駛中,由於風阻較大,駕駛者會較為不適。

1970年代,美國機車雜誌《Cycle》創立術語「通用日本機車」(Universal Japanese Motorcycle),用於描述由日本廠商製造的經濟型機車。通用日本機車是街車的一種,因其燃油經濟性,而一直在世界各地盛行。

包廂車

德國BMW公司於1990年代中開發出新款機車。附設塑鋼車身殼、有車門之一人機車,內有空調,熱天可於車內施放冷氣,頗為舒適。

跑車

又稱為「仿賽車」(英語:Race Replica)、「趴賽」(中國大陸),是指在道路上擁有較大速度、加速度、制動性能、轉彎性能的機車,其耐用度、環保性、駕駛舒適性低於街車。在外觀設計上,跑車大多裝有大面積的車殼,並裝有面積較大的車頭風鏡。為減小風阻並增加速度,跑車駕駛者需將身體向前傾,或是完全靠在油箱上,因而把手位置較低。也有部分機車賽事使用經改裝的跑車進行比賽,如世界超級機車錦標賽、美國超級機車錦標賽(AMA)。

巡航車

巡航車(英語:Cruiser),又稱為美式巡航車、美式機車或美式嘻皮車。

是指於1930年代源於美國的一種排量較大、車重較大的機車。巡航車通常把手較高、踏板靠前,駕駛者通常需將手和腳向前伸,同時後背直立或向後仰。最具代表性的品牌為美國哈雷·戴維森(Harley-Davidson)。美國新聞界常將此類機車稱為地獄使者(Hell angels)、奔雷者(Thunder runners)。

1980年代,巡航車被引入日本,並出口至世界各地。日本的部分機車製造商也將巡航車進行改造,改為排量較小、造價便宜的款式,這種機車馬上在東南亞地區受到歡迎,在中國大陸被稱作「太子車」。

越野車

越野車是指可在各種地形上行駛的機車。越野車通常較輕,設備較少,具有較長的避震行程、較高的離地間距,輪胎常使用抓地力較大的深紋路胎。引擎排量較小,但由於車身輕便,其加速度較大,同時對低速扭矩要求較高。越野車適合行駛於野外及山區,為多國陸軍、山區野外工作者、極限運動者使用。

越野機車可細分為場地越野車(Motocross)、林道越野車(Enduro)、長距離越野車(Rally raid)、障礙攀爬越野車(Trail)、場地滑胎車(Track racing)四種。

滑胎車

滑胎車指將一般越野車前21吋後18吋或19吋深紋路胎改成前後17吋的公路用胎,並將後齒盤縮小,以利於公路上行走的車種。

滑胎是屬於一種過彎技巧,利用越野車輕易操控的機動性及長衝程的避震,高速行駛並煞車,使車子重心改變,形成車尾擺動的過彎駕駛技術。駕駛者必須在進彎前用比其他車種更快速度進彎並重煞,讓重心向前轉移,並連續退檔後快速傾斜車身,利用檔位的速差並加上後煞及半離合控制後輪轉速讓後輪在路面滑行,最後再利用前輪反胎來修正出彎角度,進而達到更快的過彎的效果。

速克達

速克達(英语:Scooter,速克達之名為該英語單詞之音譯)的特別稱呼,在香港又名「綿羊仔」、「小綿羊」(50cc以下),在台灣又名「塑膠車」。

速克達源於義大利偉士牌(Vespa)的速克達,最大的特點是使用自動檔,傳動系統通常為無段自動變速器(CVT)。

由於速克達的機動性高和成本低,在東南亞地區是常見的代步工具。

速克達優點 : 在於所需的操控技術門檻較低,會騎腳踏車的人很快就能上手,大部分的車型座位底下設有置物箱,歐洲人喜歡在後方加裝後置物箱增加置物空間。

速克達缺點 : 是經過十年左右,內部機器套件容易損壞,但若檔車內部機器套件鋼性強保養得好可以騎到20年以上。

雪地機車

又稱為雪車,是專為雪地環境而開發出來的車型,其驅動方式為座下引擎運轉帶動下方履帶與地面摩擦產生移動,且配合前面橇板機制,滑行於雪上。此車型之傳動系統通常為CVT。雪地機車最早由加拿大龐巴迪公司製造出來。

三輪車

是指擁有三個車輪的機車。在東南亞地區,三輪車被普遍用於貨運、客運。原產於印度的Bajaj和中國的宗申力之星(Zipstar)就是這種機車。哈雷·戴維森 Tri Glide Ultra Classic三輪車

邊車

英國邊車

邊車是指在現有二輪機車的車側加裝一個乘客座位的機車,兩人雙併側座。

如今,邊車常在陸軍、巡警隊中使用,以方便行動。邊車亦被用於照顧身心障礙人士中行動不便者,他們的機車通常左右會各裝一個邊車,用來輔助他們,方便他們騎乘。

中國大陸製造的第一輛機車「長江750」即為邊車。中國大陸稱此類車為側三輪機車,亦俗稱「邊三」、「挎子」或邊三輪機車、挎斗摩托。

倒三輪車

倒三輪車是指具有兩個前輪和一個後輪的三輪機車,源於義大利比亞喬公司製造的Piaggio MP3。倒三輪車利用平行四邊形機構,保證與兩輪機車一樣的駕駛感受,同時提高機車安全性,同時亦可在低速行駛時鎖定四連杆機構,使駕駛者不用腳觸地也能平穩停車。典型倒三輪車如Can-am公司出品的SPYDER、比亞喬公司的mp3、龐巴迪的Spider。

復古車

是指模仿舊式機車設計風格而設計並製造的機車。

電動車

由電動機驅動的機車,通常配備高容量電池以利長途使用。

賽車

來自本卡雅·阿斯帕車隊的,騎著Aprilia125 cc.機車的匈牙利籍14號車手喀波爾·泰瑪斯獲得在唐寧頓舉辦的2007年英國大獎賽冠軍。圖為在第二階段比賽時的場景

又稱為工廠賽車,是指機車製造商專門為比賽而特別生產的機車,注重性能,而不注重耐用度及環保,並不適合在一般道路上行駛。MOTO GP為一項以原裝賽車進行比賽的機車賽事。

KTM 1190 RC8機車是一種跑車(運動型機車)

哈雷Road King美式巡航車

哈雷·戴維森 Tri Glide Ultra Classic三輪車

英國邊車

Campagna T-Rex倒三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