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
面对同样的一朵玫瑰,悲观者会哀叹花下有刺,而乐观者会赞叹刺上有花。
前不久,一位居士打电话跟我说:“堪布,我最近一直感觉情绪低落,十分悲观,所以想换个好点的环境,可能对调整我的情绪会有帮助。”
听了他的话,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起名叫乐观、悲观。
这两个孩子从小在同一环境中长大,却拥有两种不同的性格:乐观不论遭遇何种艰难,都活得十分快乐;悲观就算一帆风顺,也时刻心绪沉重。
父亲因给儿子起名不公,深深感到自责。为了补偿悲观,他将乐观放在一堆牛粪中,而将悲观放在一堆珍宝玩具中。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去观察他们两个。出乎意料的是,乐观在牛粪中玩得十分开心,他告诉父亲:“既然您让我在这里,牛粪中就一定有什么宝贝,我正在想办法把它找出来。”
令父亲大失所望的是,可怜的悲观仍伤心地坐在一堆珍宝中,很多玩具因为他的愤懑而被摔坏。
父亲终于明白了:想扭转人的情绪,依靠外境是于事无补的。要从悲观转为乐观,只有调整自己的内心。
其实,整个世界,全部是我们心的显现。心态不同的话,即便是对同一事物,看法也会有天壤之别: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
面对同样的一朵玫瑰,悲观者会哀叹花下有刺,而乐观者会赞叹刺上有花。
可见,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哲学家爱默生也说:“生活的乐趣,取决于生活者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作或地点。”
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正视这些痛苦,一味地怨天尤人,总想改变外境来让自己快乐,这无疑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因为,这比什么都管用!
“人的奇怪之处真是太多了: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用金钱恢复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
天地之间,一切都在变化,身体、财富、名声、亲眷等皆为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自己的心才与自己生死相随。
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妻子:四夫人最得丈夫宠爱,丈夫对她言听计从;三夫人是经过一番辛苦追求才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带在身边,甜言蜜语;二夫人与丈夫天天见面,犹如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夫人像个女仆,毫无怨言地任由使唤,但在丈夫心目中没有地位。
一天,丈夫要远行,问四个妻子谁愿意跟他去。
四夫人说:“不论你怎么疼我,我都不想陪你去。”
三夫人回答:“连你最爱的四夫人都不愿去,我为什么陪你去?”
二夫人说:“我可以送你到城外,但不想陪你去那么远的地方。”
只有大夫人说:“不管你去哪里、走多远,我都会陪着你!”
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最宠爱的四夫人,代表我们的“身体”。人活着的时候,对这个身体最为重视,可是死了以后,它却没有办法跟随自己。
三夫人代表我们的“财富”,不论多么辛苦积累起来,死时都不能带走一分一厘。
二夫人代表世间的“亲友”,他们最多在我们死时哭泣,把我们的尸体掩埋。
大夫人则代表我们的“心”,它和我们的关系最密切,但也最容易被忽略,反而将精力全部投注于身外之物上。
所以,有智者说:“人的奇怪之处真是太多了: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用金钱恢复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
一个人若能懂得万法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就会显得尤为灿烂;对世间的名利,不会疯狂去追逐;就算遭遇到不幸,也不会感到一片绝望。
熟悉无常,接受无常,可以让我们身心开阔,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斤斤计较、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