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顧炎武《音論》
一、《詩經》:陰、入一同押韻。
二、先秦典籍之假借,有陰、入之假借。
三、《說文》形聲字與得聲偏旁,陰、入搭配。
四、一字多音現象(陰、入)。
⇒為偏頗之結果。
貳、論《音論》
一、顧炎武認為應將《廣韻》陽(平、上、去、入)、陰(平、上、去),改成陽(平、上、去)、陰(平、上、去、入)。
二、實際上陽、陰皆有平、上、去、入。
三、不妥:有九個雙脣入聲無搭配,故維持原樣。
參、何謂轉
‧古之轉,即今之「搭配」,指古人於文字運用上之關係。
肆、等呼
‧即介音。
一、等:音之洪、細;呼:音之開、合。
二、介音分:開,無介音(零聲母,即[ø])、合,[i]介音、齊,[u]介音、撮,[y]介音。
*與聲母、韻母搭配時,則依序弱化為:[j]、[w]、[ɥ]。
三、宋以後等韻書學家,取韻書之字,依卅六字母之次第繪成韻圖,開合各分四等,後人遂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此說相傳出自江永。
(一)高本漢認為:一、二等無[i]介音,故其音洪,但一等之元音較後較低(即開口程度大),二等之元音較前較淺(即開口程度小),故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等有[i]介音,故為細音,但三等之細音較後較低,四等之元音較前較高。
⇒依韻圖所繪,同個韻部表收音相同,故主要元音不同,不可能為同韻部,因此高本漢之說不足以採信。
(二)黃季剛認為:「分等者大概以『本韻』之『洪』為一等,『變韻』之洪為二等,『本韻』之『細』為四等,『變韻』之細為三等。」
伍、《廣韻》脣音
(一)《廣韻》中之脣音字,開、合最為無定(脣音會影響到開合)。
如:拜,博怪切(今為開口,切語為合口);誡,古拜切(切語為合口,今為開口)。
*陳澧認為切語有誤。但韻書大量之錯,為何在於脣音?
(二)說法:
1、黃季剛:脣音皆開口。開口可切合口,反之合口可切開口。
⇒造成韻書所有字音皆有問題。
2、高本漢:
(1)脣音發音時,脣吻聚斂,此特徵近似於[u]。
(2)脣音開口,因有脣吻聚斂特徵,易被認為是合口。
3、周祖謨–補充說明:
透過比較:(1)脣音與非脣音之開口(2)脣音合口、開口(3)非脣音合口、開口,皆會因脣吻聚斂而產生誤判。
4、林炯陽
‧看韻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