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人皆符本音論者。
陸、孔廣森
【創見】
一、分古韻為18部。
(從段氏,+2:東、冬分部,合部獨立;-1:真、諄合併)
〔東、支、魚、真、蕭、侵、陽、耕、蒸、歌、元、談、尤、脂、之、侯、冬〕
二、分部方法同段氏考古,照顧次要押韻現象。
三、確立陰、陽聲名稱。
四、提出陰陽對轉說(戴震:相配互轉),相同主要元音、韻尾、陰陽之關係。
五、透過陰陽對轉,來呈現戴震之相配互轉、聯貫遞轉(主要元音相近,韻尾相同)。
【不足】
一、將諄部再次併回真部。
二、為照顧陰陽對轉,使陰、陽韻部數量一致,然陰陽聲韻部,數量卻一定不會一致。
三、僅將入聲視為聲調,並未獨立。
四、所分出之「合部」,性質上為入聲,卻視其為陰聲。
柒、王念孫
【創見】
一、分古韻為21部(晚年22部)。
※以段式為比較對象的話:17+5=22
1、東、冬分部。
2、分出:祭、至、合、緝。
〔東、支、魚、真、蕭、侵、陽、耕、蒸、歌、元、談、尤、脂、之、諄、侯、冬、
祭、至、合(盍)、緝〕
二、依性質而言,祭、至、合、緝皆為入聲。。
如:支,有從支和從麻、麻,有從麻和從者,其將二個從麻之合併。
三、其於不具審音能力、未建構音韻結構之情況下,純就考古方式去分出四個入聲韻部。
四、無意識情況下將入聲獨立。
【不足】
一、雖分入聲,卻無法對入聲之看法跳脫出聲調限制。
二、早期不接受通轉說(指不同韻部之押韻、假借關係)。
捌、江有誥
【創見】
一、古韻分21部。
※由江永13部,再自行劃分出之。
•與江永13部比較:
(一)支、脂、之分部;真、諄分部(段氏)
(二)東、冬分部;獨立盍(合)部(孔氏)
(三)獨立:緝、祭部(王念孫)
(四)獨立:侯部(江永、段氏)
〔東、支、魚、真、蕭、侵、陽、耕、蒸、歌、元、談、尤、脂、之、諄、侯、冬、
祭、合(盍)、緝〕
二、依韻部間之押韻層次,區別韻部間之遠近親疏,據此重新排列古韻部先後順序。
三、部與部之排列,亦呈圓形排列,但較段式更符音理。
【不足】
一、命途多舛、未能全面性獨立入聲。
玖、章太炎
【創見】
一、清古韻學研究集大成者(時代)。
二、以考古分析古韻學集大成者(韻部系統)。
三、古韻分23部,多了隊部。
※王念孫:21+1=22;22+1=23。
〔東、支、魚、真、蕭、侵、陽、耕、蒸、歌、元、談、尤、脂、之、諄、侯、冬、
祭、至、合(盍)、緝、隊〕
四、清楚說明三種陰聲韻部性質:
※三種:[-m]、[-n]、[-ŋ]。
(一)[-m]:其稱撮脣鼻音,今稱雙脣鼻音。
(二)[-n]:其稱上舌鼻音,今稱舌尖鼻音。
(三)[-ŋ]:其稱獨發鼻音,今稱舌根鼻音。
五、將入聲分二類:
(一)陰聲之入:[-t](收舌)
(二)陽聲之入:[-p](收脣)
六、提出成均圖。
(一)以圓形方式說明韻部關係。
(二)成韻圖中,線之兩端即陰、陽之兩端,其稱為對轉。
*段玉裁:古合韻;戴震:相配互轉;孔廣森:陰陽對轉。
(三)正轉條例(亦稱五轉條例),如上圖所示。
(四)另有變聲說法,非屬於五轉條例範疇內之音讀關係。
(五)以成均圖明晰說明,古代不同韻部之押韻、假借或形聲字關係之現象。
(六)後人仍可用五轉條例之精神、方向來分析古人語言文字運用情況。
七、確立古韻部名稱,以韻書為準。
【不足】
一、僅將入聲分二類。
⇒實有三類:[-p](收脣)、[-t](收舌)、[-k](收顎)
二、韻部數量與成均圖不一致
⇒一個位置上出現2至3個韻部。
三、成均圖劃分邏輯有問題。
⇒依其設計邏輯,一條線之兩端應為一種陰聲/陽聲韻部
(一種,係指一個主要元音,搭配一個陰聲/陽聲韻尾之組合)
四、成均圖無法依現今韻尾分類劃分入聲,其將入聲納入陰、陽聲中。
五、因其古韻分部未能全面獨立入聲,而成均圖又將入聲納入陰、陽聲中,導致五轉條例
於現象說明上有誤。
拾、黃季剛
【創見】
一、古韻分28部,晚期為30部。
*古韻28部承前人
(東,承鄭庠東;冬,承孔廣森冬;唐,承顧炎武陽;青,承顧炎武耕;登,承顧炎武蒸;齊,承鄭庠支;錫,承戴震戹;灰,承段玉裁脂;沒,承章太炎隊;屑,承王念孫至;曷末,承王念孫祭;咍,承段玉裁之;德,承戴震億;模,承鄭庠魚;鐸,承戴震惡;歌戈,承段玉裁歌;先,承鄭庠真;魂痕,承段玉裁諄;寒桓,承江永元;豪,承
鄭庠蕭;沃,承戴震約;蕭,承江永尤;侯,承段玉裁侯;屋,承戴震屋;覃,承鄭庠侵;合,承戴震緝;談,承江永覃;盍,承戴震𩐱)
⇒談,分出添、盍分出怗。
〔東、支、魚、真、蕭、侵、陽、耕、蒸、歌、元、談、尤、脂、之、諄、侯、冬、
祭、至、緝、沒、錫、沃、德、鐸、屋、覃、「添」、「怗」〕
*「」為新分之。
二、集韻部系統(考古)、韻母系統(審音)之大成。
三、以組成方式劃分新韻部,可知其具備音構解構觀念。
四、透過韻圖並於掌握規則下,分古韻部外,確立了圖中一、二、三、四等之差異。
⇒一等:正洪;二等:變洪;三等:變細;四等:正細。
五、建立齒音之正變關係。
⇒「莊初牀疏」從「精清從心」來。
六、提出先秦聲調面貌:上古僅平、入二聲。
【不足】
一、若依今32韻部而言,古韻部尚不足二部(一組)。
二、對於脣音聲母之特徵,認識不完整。
其他
今將古韻分32部(30+2=32)
一、王力:脂、微分部。
二、黃永鎮:分出覺部。
⇒今之32,依音韻結構應為33,甚至是36
陰 入 陽
9 12 12 ⇒33(依音韻結構)
9 12 11 ⇒32(現今實際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