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時期劃分
一、各期與朝代
(一)第一期:紀元前十一世紀~前三世紀(周、秦)。
(二)第二期:前二世紀~二世紀(兩漢)。
(三)第三期:三世紀~六世紀(魏、晉、南北朝)。
(四)第四期:七世紀~十三世紀(隋、唐、宋)。
(五)第五期:十四世紀~十九世紀(元、明、清)。
(六)第六期:廿世紀初~至今(民國)。
二、各期說明
(一)第一期:習慣上稱為古音,無韻書之故,自來皆無法詳言其眞相。據《詩經》、《楚辭》、諸子、秦碑用韻之處,及《說文》參校考訂。
(二)第二期:承第一期而漸變。籀篆省為隸草,則字形淆亂,諧聲字之聲,漸漸不可審之,而韻書未作,字音無標準,故任情變易,用韻甚寬。
(三)第三期:韻書之初期,周、秦以聲母爲標準之法,至此期已全然不適用,逐字定音,記以反切,此與今之希望國音統一者,命意相似。此期韻書(《聲類》、《韻集》諸書)今無存者,不知其分韻、紐,與後來《廣韻》異同如何,今據以考見此期字音之反切者,惟陸德明《經典釋文》。
(四)第四期:韻書全盛期。《切韻》、《唐韻》、《廣韻》、《集韻》四書,爲此期最有價值之書。《切韻》、《唐韻》雖亡,但《廣韻》、《集韻》具在。《廣韻》一書,兼賅古今南北之音,凡平仄、清濁、洪細、陰陽諸端,分別尤細。
(五)第五期:《廣韻》(《集韻》大致相同)之音,兼賅古今南北之音,以之審音,則信美矣。然紐韻繁多,實際上斷非一人所能盡讀,故在應用方面,不能不有它種韻書。
(六)第六期:近廿年來國人有感於中華字音之無一定標準,爲教育前途之大障礙。王照之《官話字母》,勞乃宣之《簡字譜》等發生,欲以音標之形式,代舊日之反切,其用意甚美,惜以京兆一隅之音,爲全國標準音,而所作音標又不甚美觀,故未能通行。民國二年審定國音後製成「注音符號」,至此之後,中華字音脫離韻書時代,進入音標時代。
貳、古音學起源
‧後人以後世音讀,讀古代有韻之文,其音不合,於是改讀他音,此種改讀,即古音學之緣起也。
一、其音不合
(一)以後世音讀去讀。
(二)以後世押韻標準。
二、讀之不符
(一)改讀
1、徐邈《毛詩音》中,稱己之改讀為「取韻」。
如《詩經‧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其將「訟」改讀為「容」,故容即與墉、從押韻。
⇒其認為「押韻」要聲調亦同。
2、沈重《毛詩音》中,稱己之改讀為「協句」。
如《詩經‧召南‧行露》:「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其將「野」改讀為「墅」。墅爲去,羽、雨爲上。押[u]韻。
⇒其認為「押韻」要聲調可不同。
3、陸德明《經典釋文》中,稱己之改讀為「協韻」。
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維筐及筥。于以湘之,維錡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汝)。」其將「下」改讀為「戶」。
⇒其認為「押韻」不論聲調。
【結果】
一定有問題,因不同者改讀之標準不同,而標準不同,改讀之結果亦不同。改讀後之字,會連帶影響它篇中再次出現之字。
(二)韻緩
1、陸德明:「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2、韻緩:古韻與今韻不同、古人押韻標準較寬。
⇒其未言古韻是什麼、古人之押韻標準。
(三)改經
‧「改讀」之進階版,即不同篇章就用不同結果。
⇒造成之結果:那某一個字出現時,其字該怎麼讀?(因於各章時皆有其讀音)
※顧炎武:「古人之音亡而文亦亡。」
(四)通轉
‧吳棫:將古韻部分為九類。
⇒顧炎武:「長於採收,而短於甄別。」陳振孫:因吳棫分析時,放入了其他時期之作,故分析後有紕漏。
(五)叶音
‧朱熹:詩人為了押韻之方便,可任意將詩中之字音改讀為可協韻之音。
如:《詩經‧召南‧行露》二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詩經‧召南‧行露》三章:「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誰速我訟,亦不女從。」
⇒顧炎武:「一家也。忽而俗,忽而公,歌之者難為音,聽之者難為耳矣。此其病在乎以後代作詩之體,求六經之文,而厚誣古人以謬悠恍惚,不可知、不可據之字音也。」
(六)本音
‧陳第《讀詩拙言》:「說者謂自五胡亂華,驅中原之人,入于江左,而河、淮南北,閒雜夷言,聲音之變,或自此始。然一郡之內,聲有不同,繫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語有遞轉,繫乎時者也。況有文字而後有音讀,由小篆而八分,由八分而隸,凡幾變矣,音能不變乎!所貴誦詩讀書,尚論其富世之音而巳。三百篇,詩之祖,亦韻之祖也。作韻書者,宜權輿于此,溯源沿流,部提其字曰:『古音某,今音某。』则今音行而古音庶幾不泯矣
。自周至後漢,音已轉移,其未變者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