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遶」境與「繞」境
遶,《廣韻‧上聲‧小韻》:「遶,圍遶。」[1]繞,「纏也。从糸,堯聲。」[2]二者差異不大,只是前者指「圍遶」,後者指「纏繞」而已,其釋義為:「本境眾善信從神殿內迎請該境神明的神像,安奉於神轎,代表神明降臨人間巡視,從廟宇出發巡行境內的街道,民眾跟著隊伍隨香,沿途各家戶則擺香案祭拜,祈求保佑等。[3]故根據該釋義,採「遶」字較宜。
貳、進香
原指善男信女到名山寺廟進行朝拜,臺灣則因早期移民移植原籍神明,中間一度出現有的會回到祖廟的進香活動;但後來緣於海峽遙隔而交通不便、或殖民統治導致香火斷絕,乃形成在地分香與進香的文化傳統,不同於歷史上的泰山等山。「進香」之本意,僅指分香廟,每隔一段時間即回到祖廟、母廟進謁,再次割引香火置於香擔帶回,以增添神明的威靈。但還有另一種擴大的用法則是並無分香關係,只是信徒基於信仰需求,乃跨境前往歷史較久或靈驗的老廟,這種禮敬活動泛稱「進香」。有些地方將兩種割引香火行動,亦稱「刈香」,故民間使用進香或稱刈香,常因地方習慣而有方便的語言,並未嚴格區分有無分香關係。[4]
參、結論
遶境係指將神像請進神轎裡,然後抬出廟宇沿街巡遊,接受民眾的香火及膜拜等;進香原指善男信女到名山寺廟進行朝拜,於臺灣則泛指地方信眾,隨當地廟宇的神明,前往其他廟宇互動的活動與儀式。需注意的為:「境」指一定的轄區範圍,並非完全以政治上的行政區域劃分,而是民眾依社區的共同體制,借此標誌群體開發的共同記憶,在生活圈內建立廟宇以崇奉共同祭祀的神明。[5]
以大甲鎮瀾宮來看,其名稱為「遶境進香」,依前述所言之採用「進香」較為合宜,雖也是有在臺中一些地區進行遶境,但本質為「進香」,即到嘉義新港奉天宮進行「刈香」,故採大甲鎮瀾宮進香才對;白沙屯媽祖進香,一詞則沒有使用錯誤,其本質即到北港朝天宮進行「刈香」,而兩者現今雖然前往刈香之宮廟不同,但其實應同的,民間信仰中希望能帶媽祖回湄洲祖廟進香謁祖,但由於過往造船技術並不發達,於是只能轉向當時在臺灣,唯一設有聖父母殿的北港朝天宮進香刈香,如今因總總因素,大甲鎮瀾宮改往奉天宮進行刈香,但實際上則是應去北港朝天宮的。[6]
【參考文獻】
[1]陳彭年等人撰‧陳新雄、金周生編輯顧問‧李添富主編‧李鵑娟等人編輯《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 年10 月修訂三版一刷),頁247。
[2]許慎撰‧段玉裁注‧李添富總校定‧李鵑娟主編《新添古音 說文解字注【標點本】》(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 年6 月初版一刷),頁653。
[3]全國宗教資訊網‧遶境
[4]全國宗教資訊網‧進香
[5]鎮瀾宮‧臺灣心 媽祖情‧大甲媽祖遶境的演變
[6]白沙屯媽祖婆網站‧白沙屯媽祖信仰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