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軋」糖的軋,到底該怎麼唸?
壹、軋字
〔宋〕陳彭年•《廣韻》:「車輾,烏轄切」[1]
〔宋〕丁度•《集韻‧入聲‧十四黠》:「乙黠切。《說文》:『輾也。』,或作札。文二十一」[2]
貳、ㄍㄚˊ
會誤讀為ㄍㄚˊ,應是受到吳語的影響,軋字於吳語中讀為「ɡᴀʔ12」[3],而《漢語大字典》亦明載ㄍㄚˊ音為方言[4] 。而受到吳語影響最深的為「尷尬」一詞,「尷」讀為「kᴇ53」[5] ,「尬」讀為「kᴀ34」[6] ,據《說文》:「尷尬」原為「𡰉𡯗(⿺尣兼⿺尣介)」,為从尣,兼聲(古咸切)[7]和从尢,介聲(公八切)[8],故可得應讀為「ㄐㄧㄢ ㄐㄧㄝˋ」才對。
參、方言與漢語
為何不能以吳語的ㄍㄚˊ音,比照尷尬同理?首先,尷尬如今之讀音ㄍㄢ ㄍㄚˋ為受到吳語影響下誤讀的結果,既然是誤讀,且漢語有其正確之音讀,當然不可能將方言之誤讀成為漢語之正確音讀,再者,尷尬一詞已經如此積非成是為ㄍㄢ ㄍㄚˋ了,要改過來原則上也不容易了,能採取之措施即為「又讀ㄐㄧㄢ ㄐㄧㄝˋ」。
回到「軋」字採吳語的ㄍㄚˊ音,為何不能採方言音為漢語標準音?如:「開講」的講臺語為káng[9],而「南港」的港臺語亦為káng[10],若據此將講的讀音訂為ㄍㄤˇ,或將港的讀音訂為ㄐㄧㄤˇ,如此一來「難講」與「南港」不就無別了。又如豆「豉」,不少人會誤讀為「ㄕˇ」,而漢語正確讀音為「ㄔˇ」,至於為何會誤讀為「ㄕˇ」,應是受到粵語的影響,豉於粵語讀為si6[11]。(回看中古音,豉為是義切,是為禪母字)
肆、結論
透過《廣韻》與《集韻》兩文獻,可得知無論是「烏轄切」亦或「乙黠切」,烏與乙皆為為影母字,且依照漢語而言,並無ㄍㄚˊ音,僅有一ㄚˋ音,故牛軋糖一詞,軋字實際上讀為一ㄚ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軋》
[2]註同上
[3]吳語學堂‧軋
[4]《漢語大字典‧軋》,頁3744
[5]吳語學堂‧尷
[6]吳語學堂‧尬
[7]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尷》
[8]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尬》
[9]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開講》
[10]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附錄‧火車線站名‧西部幹線——山線‧南港》
[11]粵語審音配詞字庫‧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