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當發注音ㄅ至ㄏ時,會發現有個近似ㄜ的音,但至ㄐ開始之後,為何後方卻變成是一音?搭乘臺鐵時,為何搭乘北捷時,行天宮的臺語為Hîng-thian-kiong,行字是ㄏ音,但漢語行字卻是ㄒ音?至於兩岸漢語,為何地「殼」、金蟬脫「殼」,中國讀ㄑ一ㄠˋ,臺灣僅ㄎㄜˊ音?除此之外,中國讀關「卡」、「卡」住為ㄑ一ㄚˇ,為何臺灣則讀為ㄎㄚˇ?以上疑惑之解答,皆與顎化作用脫離不了關係。
貳、顎化作用
‧當ㄍ、ㄎ、ㄏ、ㄗ、ㄘ、ㄙ,遇到ㄧ或ㄩ時,變成今日的ㄐ、ㄑ、ㄒ,此時即受到顎化作用影響下之結果
一、ㄍ、ㄎ、ㄏ與ㄐ、ㄑ、ㄒ
(一)「既」臺語為kì,像ㄍ的音,在中文則為ㄐ;「菊」臺語為kiok,像是ㄍ音,
在中文則為ㄐ。
(二)「氣」臺語為khì,像ㄎ的音,在中文則為ㄑ;「去」臺語為khì,像是ㄎ音,
在中文則為ㄑ。
(三)「血」臺語為hiat,像ㄏ的音,在中文則為ㄒ;「休」臺語為hiu,像是ㄏ音,
在中文則為ㄒ。
二、ㄗ、ㄘ、ㄙ與ㄐ、ㄑ、ㄒ
(1)「俊」臺語為tsùn,像ㄗ的音,在中文則為ㄐ;「井」臺語為tsénn,像是ㄗ音,
在中文則為ㄐ。
(2)「雀」臺語為tshik,像ㄘ的音,在中文則為ㄑ;「取」臺語為tshú,像是ㄘ音,
在中文則為ㄑ。
(3)「洗」臺語為sé,像ㄙ的音,在中文則為ㄒ;「雪」臺語為seh,像是ㄙ音,在中文則為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