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賴金旺
【說明】
「瘀血」、「淤血」皆用以表示血液凝滯不通或指凝聚不流通的血,音讀為ㄩ ㄒㄧㄝˇ。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瘀血」、「淤血」中的「瘀」、「淤」均有凝積、阻滯的意思。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瘀」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本義為血液凝聚不通,後有凝積、阻滯的意思,如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淤」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為水中沉積的汙泥,後引申有凝積、阻滯的意思,如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有「發汴水以淤下澤」句。至於二詞於文獻中的用例,「瘀血」可見於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病人胸滿,脣痿,舌青,口燥……
為有瘀血。」「淤血」則可見於明代的《金瓶梅》:「捲過了被,先把武大口邊脣上都抹了,卻把七竅淤血痕跡拭淨,便把衣裳蓋在身上。」
「瘀血」、「淤血」中的「瘀」、「淤」皆有凝積、阻滯的意思,均貼合詞義,惟「瘀血」見於較早的文獻,現今使用也較為普遍,故以「瘀血」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