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李綉玲
【說明】
「婉轉」、「宛轉」皆可用以表示含蓄委婉的意思,或是用於形容聲音抑揚起伏,音讀為ㄨㄢˇ ㄓㄨㄢˇ。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從構詞方式來看,「婉轉」、「宛轉」為由聲音造詞法而構成具有疊韻關係的聯綿詞,其組詞用字以記音為主,通常無法由用字推求詞義,惟其中「婉」、「宛」恰好兼具表義功能,均能表達含蓄委婉、曲折的意思。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婉」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釋為順也,本義是和順、順從,也用以表示曲折、委婉的意思,如《左傳》:「《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意指《春秋》以較為隱晦、委婉的詞語敘事。「宛」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是將草彎曲用來覆蓋自己的身體,亦可表示曲折、彎曲的意思,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有「宛虹拖於楯軒」句,意指彎曲的彩虹横掛在(室外)欄杆之上。「婉」、「宛」與「轉」結合構詞後,「婉」、「宛」二字的曲折義均可呈現「婉轉」、「宛轉」含蓄委婉的意思,亦可用以形容聲音抑揚起伏。
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表委婉義者,「婉轉」可見於清代陳維崧的〈望江南〉詞:「傳語東君須婉轉,此情莫遣外人知。」「宛轉」可見於南朝梁鍾嶸的《詩品》:「范詩清便宛轉,如流風迴雪。」表聲音抑揚起伏義者,「婉轉」可見於唐代高璩的〈和薛逢贈別〉詩:「歌聲婉轉添長恨,管色淒涼似到秋。」「宛轉」可見於宋代陳恕可的〈齊天樂〉詞:「琴絲宛轉,弄幾曲新聲。」
「婉轉」、「宛轉」中的「婉」、「宛」均有曲折、委婉的意思,皆貼合詞義,惟「婉轉」現今使用較為普遍,故以「婉轉」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