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余風
【說明】
「鯊魚」、「沙魚」古稱「鮫」,皆為現今生物分類學中軟骨魚綱鮫目魚類的通稱,指一種肉食性的海洋動物,音讀為ㄕㄚ ㄩˊ。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鯊魚」的「鯊」即指「鯊魚」,「沙魚」的「沙」則是形容魚皮的沙礫感。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鯊」字未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見於遼代的《龍龕手鑑》:「鯊,魚名,吹鯊小魚是也。」指一種生活於溪澗之小魚,明代的《正字通》「鯊」字下云:「海鯊,青目赤頰,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肥美。」說明了「鯊」這種凶猛魚類的形貌特色,以及其食用的價值,應該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鯊魚。「沙」字見於《說文解字》,本義為細碎石粒,「沙魚」之源可見於元代戴侗的《六書故》:「海中所產,以其皮如沙得名。」另於《說文解字》「鮫」字,清代段玉裁也注云:「今所謂沙魚,……(唐代)陳藏器曰:『沙魚狀貌非一,皆皮上有沙。』」由此可知,「沙魚」之名,源於此魚種的魚皮質感如沙。
「鯊魚」的「鯊」即指「鯊魚」,「沙魚」的「沙」則是形容魚皮的沙礫感,二字均貼合詞義,惟「鯊魚」現今使用較為普遍,故以「鯊魚」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