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李綉玲
【說明】
「顫慄」、「戰慄」皆可表示因恐懼、寒冷或激動而發抖,作動詞用,音讀為ㄓㄢˋ ㄌㄧˋ。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顫慄」、「戰慄」中的「顫」、「戰」均有發抖的意思。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顫」字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本義是指頭搖擺不定,後引申有身體抖動的意思,如清代的《儒林外史》:「那手早顫起來,不敢打到第二下。」「戰」字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是戰爭、打仗,亦可通「顫」,表示發抖,如漢代揚雄的《法言》:「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當中的「戰」是發抖的意思。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顫慄」可見於明代的《三國演義》:「滿朝百辟皆尊魏,僅見忠臣符寶郎。帝顫慄不已。」「戰慄」可見於《戰國策》:「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慄。」
「顫慄」、「戰慄」中的「顫」、「戰」皆有發抖的意思,均貼合詞義。現今表示發抖義多用「顫慄」的「顫」,「戰慄」則使用較為普遍,且見於較早的文獻,故同時以「顫慄」、「戰慄」為推薦詞形。惟觀察現今用字實況,「打顫」、「發顫」等較晚見的詞語則習用「顫」字,「戰戰兢兢」、「心驚膽戰」等成語習用「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