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陳姞淨
【說明】
「身分」、「身份」皆指人的出身、資格或在社會上的地位,作名詞用,音讀為ㄕㄣ ㄈㄣˋ。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身分」、「身份」中的「分」、「份」皆指名分。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分」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音讀為ㄈㄣ,釋為「別也」,意思是將整體分開,後另有ㄈㄣˋ音,指人在社會中擁有的名位、職權,而有名分的意思,如《禮記》:「男有分,女有歸。」「份」亦見於《說文解字》,釋為「文質備也」,音讀為ㄅㄧㄣ,為文質兼備義,「文質份份」即今之「文質彬彬」,後始見名分的意思,讀為ㄈㄣˋ。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身分」可見於《宋書.列傳.王僧達》:「固宜退省身分,識恩之厚,不知報答,當在何期。」「身份」則可見於明代的《二刻拍案驚奇》:「而今煞是古怪,寄兒一覺睡去,仍舊是昨夜言寄華的身份。」
「身分」、「身份」中的「分」、「份」指名分,皆貼合詞義,惟「身分」見於較早的文獻,現今使用也較為普遍,且為〈法律統一用字表〉規範用字,故以「身分」為推薦詞形。相關的詞語如「分內/份內」、「輩分/輩份」、「本分/本份」、「名分/名份」、「非分/非份」、「過分/過份」亦然,分別以「分內」、「輩分」、「本分」、「名分」、「非分」、「過分」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