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鄒濬智
【說明】
「窒礙」、「滯礙」皆表示阻塞不通,音讀為ㄓˋ ㄞˋ。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窒礙」、「滯礙」中的「窒」、「滯」為阻塞不通的意思。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窒」字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本義指填塞,後引申有不通的意思,如戰國的《呂氏春秋》:「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窒。」「鼽」音ㄑㄧㄡˊ,因風寒而鼻塞的意思,漢代高誘注:「民鼽窒,鼻不通也。」「滯」字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指凝鬱積結,後來亦引申有不通順的意思,如晉代陸機的〈文賦〉:「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底滯」指積塞不通。惟現今表示阻塞不通時常採「窒」字,如「窒息」、「窒塞」;「滯」則另常用於表示停止、停留,如「滯留」、「停滯」。至於二詞於文獻中的用例,「窒礙」可見於宋代蘇轍的〈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劄子〉:「庶幾推行而終有窒礙,乞下有司早議成法。」「滯礙」可見於《書經》「昔在文武,聰明齊聖」句下的漢代孔安國.傳:「聰明視聽遠,齊通無滯礙。」
「窒礙」、「滯礙」中的「窒」、「滯」都有阻塞不通的意思,皆貼合詞義。「滯礙」雖見於較早的文獻,惟「窒礙」現今使用較為普遍,且現今表阻塞義時常採「窒」字,故以「窒礙」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