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賴金旺
【說明】
「畜生」、「畜牲」都指人所飼養的禽獸,或當成罵人的話(指人無道德觀念,如同禽獸),音讀為ㄔㄨˋ ㄕㄥ。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畜生」、「畜牲」中的「生」、「牲」皆為家畜的意思。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生」字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本義為生長,亦假借為「牲」而有家畜的意思,如《論語》:「君賜生,必畜之。」意謂君主所賜的家畜,一定要好好養著。「牲」字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為祭祀用的全牛,後亦用以泛指家畜,如《周禮》:「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用於表示家畜義,「畜生」可見於戰國的《韓非子》的「民產絕則畜生少」句,「畜牲」可見於《左傳》的「以畜牲則廢祀」句;用於表示罵人的話,「畜生」可見於《隋書.后妃列傳》:「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畜牲」可見於清代的《鏡花緣》:「俺把你這厚臉的畜牲!醫書也未讀過,又不曉得脈理,竟敢出來看病。」
「畜生」、「畜牲」中的「生」、「牲」都是家畜的意思,皆貼合詞義,且二詞在古典文獻出現之時代接近,現今使用的普遍度相當,故同時以「畜生」、「畜牲」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