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陳姞淨
【說明】
「旗杆」、「旗竿」皆指懸旗的桿子,作名詞用,音讀為ㄑㄧˊ ㄍㄢ。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旗杆」、「旗竿」中的「杆」、「竿」為細長棍狀物。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杆」未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見於宋代重修的《玉篇》,音讀為ㄍㄢˋ,字義為檀木,其他文獻中另見音讀為ㄍㄢ,用於指細長形的棍狀物,如漢代王充的《論衡》:「旌旗垂旒,旒綴於杆。」「竿」見於《說文解字》,本義是竹幹、竹莖,亦通「杆」,如戰國的《墨子》:「亭尉各爲幟,竿長二丈五。」惟現今泛指細長棍狀物時多用「杆」字,如「球杆」、「木杆」;「竿」則較常用於指竹子材質或最初為竹子材質的細長棍狀物,如「竹竿」、「釣竿」。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旗杆」可見於《明史.五行志一》:「福州大風雷,擊壞教場旗杆、城樓、大樹。」「旗竿」可見於《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袁紹》「遂到瓚營拔其牙門」句下唐代李賢.注:「牙門旗竿,軍
之精也。」
「旗杆」、「旗竿」中的「杆」、「竿」均指細長棍狀物,皆貼合詞義。「旗竿」雖見於較早的文獻,惟現今「旗杆」使用較為普遍,且「杆」適用範圍較廣,故以「旗杆」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