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高婉瑜
【說明】
「捶打」、「搥打」皆有敲打的意思,作動詞用,音讀為ㄔㄨㄟˊㄉㄚˇ。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捶打」、「搥打」中的「捶」、「搥」均為敲打義。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捶」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本義是以杖擊打,後來引申為敲打義,如清代的《兒女英雄傳》:「說完了拍著那棺材,捶胸頓腳,放聲大哭。」「搥」未見於《說文解字》,宋代的《佩觿》釋為「擊也」,即敲擊、敲打的意思,如《南史.恩倖列傳.茹法亮》:「近聞王洪範與趙越常、徐僧亮、萬靈會共語,皆攘袂搥床。」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捶打」可見於《魏書.列傳.島夷蕭道成》:「主司又加捶打,絕命者相繼。」「搥打」可見於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將泥垛移置其上,四週以鬆泥蓋之,不用腳踏搥打。」
「捶打」、「搥打」中的「捶」、「搥」皆有敲打義,均貼合詞義,惟「捶打」見於較早的文獻,現今使用又較為普遍,故以「捶打」為推薦詞形。相關的詞語如「捶背/搥背」、「捶胸/搥胸」亦然,分別以「捶背」、「捶胸」為推薦詞形,惟現今亦常見「搥背」之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