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楊憶慈
【說明】
「士紳」、「仕紳」皆可指地方上有錢有勢力且具有相當知識水準的人,音讀為ㄕˋ ㄕㄣ。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士紳」、「仕紳」中的「士」、「仕」皆指讀書人。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士」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士,事也。」本義指能任事者,後亦可指古代「四民」之一的讀書人,如戰國的《管子》:「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仕」亦見於《說文解字》:「仕,學也。」本義為任事學習,引申有為官、任職的意思,後通「士」,亦可指讀書人,如《孟子》:「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士紳」可見於清代葉廷琯的《鷗陂漁話》:「獨攜家眷者不許出城,而士紳內眷,有扮男裝者。」「仕紳」則可見於明代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傾跌於火樹銀花之下,仕紳笑之。」
「士紳」、「仕紳」中的「士」、「仕」均指讀書人,皆貼合詞義,且二者所見文獻時代與現今使用普遍程度相去不遠,故同時以「士紳」、「仕紳」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