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鄒濬智
【說明】
「傾瀉」、「傾洩」皆為液體從高處如傾倒般大量流散的意思,也引申為情感、情緒大量抒發的意思,音讀為ㄑㄧㄥ ㄒㄧㄝˋ。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傾瀉」、「傾洩」中的「瀉」、「洩」皆為液體大量流散的意思,亦皆引申有抒發的意思。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瀉」未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遼代的《龍龕手鑑》釋為「瀉水」,也就是水向下流,如宋代陸游的〈雨夜詩〉:「急雨如河瀉瓦溝。」後又引申有抒發的意思,如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別恨離愁,滿肺腑,難淘瀉。」「洩」亦未見於《說文解字》,宋代重修的《玉篇》云「洩」同「泄」,義為「漏也」,後亦有水向下流的意思,如宋代吳曾的《能改
齋漫錄》:「劉刪詩亦用此事,故云:『危梁耿大壑,瀑布洩中天。』」亦引申有抒發的意思,如清代的《聊齋志異》:「我等來,為一邑之民洩冤憤耳。」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傾瀉」作液體大量流散的用法,可見於宋代蘇轍的〈寒食〉詩:「寒食今年客汝南,餘樽傾瀉亦醺酣。」作情感、情緒大量抒發的用法,可見於清代龍啟瑞的〈答羅生書〉:「不圖足下一旦傾瀉肝肺,相愛之甚,至於斯極也。」「傾洩」則較常見於近現代文獻。
「傾瀉」、「傾洩」中的「瀉」、「洩」皆有液體大量流散與抒發的意思,均貼合詞義,惟「傾瀉」見於較早的文獻,現今使用亦較為普遍,故以「傾瀉」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