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賴金旺
【說明】
「侷促」、「局促」皆可用於表示狹小及拘謹不自然的樣子,音讀為ㄐㄩˊ ㄘㄨˋ。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探究「侷」、「局」二字之字義源流:「侷」未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宋代的《廣韻》釋「侷促」為「短小」,後引申有狹窄的意思。「侷」受「促」影響而偏旁類化為人部字,專用於「侷促」一詞,其他傳統字韻書亦未就「侷」字單獨釋義,均合「侷促」二字為釋;「局」見於《說文解字》,本義為短促、急迫,引申有狹窄的意思,如戰國的《管子.白心》:「大者寬,小者局。」「促」字亦有狹窄的意思,合二字的「局促」仍表狹窄、狹小的概念。「侷促」、「局促」原皆有狹小的意思,後來又由受局限引申出拘謹不自然的樣子。至於二詞於文獻中之用例,表示狹窄、狹小的意思,「局促」可見於三國魏阮籍的〈元父賦〉:「其城郭卑小局促。」「侷促」則較常見於近現代文獻;表示拘謹不自然的樣子,「局促」可見於明代的《喻世明言》:「那假公子在席上自覺局促,本是能飲的,只推量窄,夫人也不強他。」「侷促」則可見於清代的《再生緣》:「休侷促,要安宜,作事務當謹機密。」
「侷促」、「局促」中的「侷」為用字偏旁類化而成,「局」則有狹小的意思,貼合詞義。惟「局促」雖見於較早文獻,然「侷」為「侷促」之專用字,且「侷促」現今使用較為普遍,故以「侷促」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