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賴金旺
【說明】
「豆乾」、「豆干」皆指將豆腐的水分壓出後製成的食品,音讀為ㄉㄡˋ ㄍㄢ。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豆乾」、「豆干」中的「乾」、「干」皆指經脫水加工製成的食品。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乾」字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音讀為ㄑㄧㄢˊ,義為冒出,其他文獻中另見ㄍㄢ音,表示與溼相對的概念,如《詩經》:「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意思是谷裡有益母草,被太陽晒乾了,是以「乾」字具有乾燥、缺少水分的意思,後引申指經脫水加工製成的食品,如清代的《儒林外史》:「撥出兩塊豆腐乳和些筍乾、大頭菜,擺在櫃臺上。」「干」字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為觸犯、冒犯,後來通「乾」亦可指經脫水加工製成的食品,如《儒林外史》:「荀家炒了些麵筋、豆腐干送在庵裡。」
「豆乾」、「豆干」中的「乾」、「干」都指經脫水加工製成的食品,皆貼合詞義,惟現今相關行業中指經乾燥製成的食品時多用「乾」字,「豆干」則使用較為普遍,故同時以「豆乾」、「豆干」為推薦詞形。相關的詞語如「豆腐乾/豆腐干」亦然,以「豆腐乾」與「豆腐干」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