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李淑萍
【說明】
「調包」、「掉包」皆有對換、替換物品的意思,作動詞用,音讀為ㄉㄧㄠˋ ㄅㄠ。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調包」、「掉包」中的「調」、「掉」二字,皆有替換義。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調」見於段注本《說文解字》,音讀為ㄊ一ㄠˊ,本義為「龢也」,也就是調和、調理的意思,後另有ㄉ一ㄠˋ音,輪替、換置的意思,如清代的《海上花列傳》:「煙燈罩洋貨店裡勿肯調。」「掉」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為「搖也」,由搖動、擺動,引申出替換的意思,如《三國志.魏書.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典韋》:「未及還,會布救兵至,三面掉戰。」惟現今表示替換時,多用「調」字,如「對調」、「調換」、「調位置」,「掉」則多用於表落下、遺失等,如「掉落」、「東西掉了」。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調包」可見於明代單本的《蕉帕記》:「再不許付粉弄蹊蹺,拜斗逞妖嬈,花月場來撮俏,燕鶯群去調包。」「掉包」可見於清代李玉的《意中人》:「為不敢求親相府,且掉包嫁我嬌娥。」
「調包」、「掉包」中的「調」、「掉」均有替換的意思,皆貼合詞義,惟現今表示替換時多用「調」字,故以「調包」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