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高婉瑜
【說明】
「番薯」、「蕃薯」即甘薯、地瓜,指一種由海外傳入的根莖類植物,音讀為ㄈㄢ ㄕㄨˇ。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番薯」、「蕃薯」中的「番」、「蕃」指外國。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番」字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音讀為ㄈㄢˊ,指獸足,後用於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呼,音讀為ㄈㄢ,如《明史.列傳.陳九疇》中有「番人」,指外國人;「蕃」亦見於《說文解字》,
音讀為ㄈㄢˊ,形容草茂盛的樣子,「蕃」亦通「番」,音讀為ㄈㄢ,也用來稱呼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如《新唐書.列傳.孔巢父》中有「蕃舶」,指外國船。至於二詞於文獻中的用例,「番薯」可見於明代何喬遠的《閩書》:「番薯,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以種。」「蕃薯」可見於清代魏源的《海國圖志》:「東南各嶼,曰摩鹿加島,一作美洛居。地磽出粟、蕃薯,並無米。」
「番薯」、「蕃薯」中的「番」、「蕃」均指外國,皆貼合詞義,惟「番薯」現今使用較為普遍,故以「番薯」為推薦詞形。相關的詞語如「番茄/蕃茄」亦然,以「番茄」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