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劉雅芬
【說明】
「牴觸」、「抵觸」本義為牛羊等動物用角觸碰,後引申為頂撞、觸犯、互相矛盾的意思,多作動詞用,音讀為ㄉㄧˇ ㄔㄨˋ。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牴觸」、「抵觸」中的「牴」、「抵」為牛羊等動物用角觸碰的意思。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牴」字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本義即為牛羊等獸類以角觸撞,後來才引申出衝突的意思;「抵」字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為排擠,另《說文解字》「牴」字之清代段玉裁注:「亦作『抵』。」可知「抵」也有牛羊等獸類以角觸撞的意思。「牴」、「抵」二字與「觸」複合成詞後,仍為動物用角觸碰的意思:「牴觸」見於漢代東方朔的《神異經》:「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描述神獸見有德行之人便用角觸碰,見有凶德之人就上前親近;「抵觸」則可見於《漢書.揚雄傳上》:「犀兕之抵觸,熊羆之挐攫。」意謂犀牛和兕獸的以角觸撞,熊和羆的相持搏鬥。至於二詞在文獻中作頂撞、觸犯、互相矛盾義的用例,「牴觸」可見於《淸史稿.食貨志一》:「因各國國籍法有地脈系、血脈系,即屬地、屬人兩義,兩義相持,必生牴觸。」「抵觸」則可見於漢代王充的《論衡》:「或有所犯,抵觸縣官,羅麗刑法。」
「牴觸」、「抵觸」中的「牴」、「抵」均為牛羊等動物用角觸碰的意思,皆貼合詞義,惟「牴觸」現今使用較為普遍,且為我國公文書用字所據的〈法律統一用字表〉中規範詞形,故以「牴觸」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