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林文慶
【說明】
「扣子」、「釦子」皆指用來繫合衣物分片的小物品,音讀為ㄎㄡˋ˙ㄗ。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扣子」、「釦子」中的「扣」、「釦」均指繫合衣物用的物品,古代多結成小球狀,而現代則為片狀物。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扣」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本義為牽持馬匹,使其停留在原處,後來引申出拉住,不使移動的意思,亦指可用以鉤拉固定物體的小東西,如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我將這鈕扣兒鬆,把縷帶兒解。」「釦」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是以金屬裝飾器物,明代的《正字通》:「俗謂衣紐曰釦。」可知繫合衣物有時也用「釦」字,如清代梁章鉅
的《歸田瑣記》:「此係以月色綢為裡,非以為面也,自應照常左釦右絆,何得右釦左絆!」至於二詞於文獻中的用例,「扣子」可見於宋代的《朱子語類》:「絞帶象革帶,一頭有扣子,以一頭串於中而束之。」「釦子」則較常見於近現代文獻。
「扣子」、「釦子」中的「扣」、「釦」均可指繫合衣物用的物品,皆貼合詞義,惟「扣子」見於較早的文獻,故以「扣子」為推薦詞形。相關的詞語如「鈕扣/鈕釦」亦然,以「鈕扣」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