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鄒濬智
【說明】
「憤憤」、「忿忿」皆用來表示極度生氣,音讀為ㄈㄣˋ ㄈㄣˋ。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憤憤」、「忿忿」中的「憤」、「忿」皆有生氣、發怒的意思,疊用二字則可表述更為強烈的憤怒情感。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憤」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本義為內心鬱結,後來引申而有發怒、生氣的意思,如《宋史.列傳.王顯》:「至若蜀寇未平,神人共憤,謂宜申飭將帥,速期蕩平。」「忿」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即為發怒、生氣,如《戰國策》:「王兵勝而不驕,伯(ㄅㄚˋ)主約而不忿。」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憤憤」可見於《後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傳.齊武王縯傳》:「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忿忿」可見於《漢書.武五子傳.戾太子劉據》:「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
「憤憤」、「忿忿」中的「憤」、「忿」皆有生氣、發怒的意思,均貼合詞義,惟「憤憤」現今使用較為普遍,故以「憤憤」為推薦詞形。相關的詞語如「憤然/忿然」、「憤憤不平/忿忿不平」亦然,分別以「憤然」、「憤憤不平」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