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鄒濬智
【說明】
「德性」、「德行」皆可用以指讓人討厭的言行舉止,音讀為ㄉㄜˊㄒㄧㄥˋ。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德性」、「德行」中「性」表示本性,「行」表示品行,在與「德」構詞之後,皆指人品德方面的表現,反諷用法則指讓人討厭之言行舉止。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性」字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指人天生的本質特性,如戰國的《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行」字亦見於《說文解字》,音讀為ㄒㄧㄥˊ,指行走,讀ㄒㄧㄥˋ則作名詞用,指品行,如《楚辭.橘頌》:「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表示品行比得上伯夷,所以將他當作榜樣。「德性」、「德行」分別表示合乎道德的本性、合乎道德的品行,涵義略有不同,惟均指道德方面的表現,惟後來引申出相同的反諷用法,都指讓人討厭的言行舉止。
「德性」、「德行」指合乎道德的表現時,「性」表示本性,「行」表示品行,皆貼合詞義,惟二詞涵義略有不同,轉為反諷指讓人討厭的言行舉止時,始具有異形詞關係。而於此反諷用法中,「德性」現今使用較為普遍,故以「德性」為推薦詞形。至於「德性」、「德行」用於指合乎道德表現的本義用法,現今亦仍常見,因詞語搭配及語用情境均不相同,於此用法中二者不具異形詞關係(參「品行/品性」辨析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