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李綉玲
【說明】
「圖像」、「圖象」皆可用於表示運用繪畫、攝影等方法製成的人或物的形象,音讀為ㄊㄨˊ ㄒㄧㄤˋ。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由詞義分析,「圖像」、「圖象」中的「像」、「象」為人或物的外形、狀貌。探究二字之字義源流:「像」字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本義是相似,後引申為人或物的外形、樣貌,如漢代的《淮南子》:「此皆有充於內而成像於外。」意指喜怒哀樂之情發自内心世界,又以一定的外在樣貌表現出來。「象」字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是大象,後亦指人或物的外形、樣貌,如《書經》:「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於天下。」意指商王回憶夢裡賢人的樣貌,畫出了他的圖像,派遣人至天下找尋。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圖像」可見於《晉書.刑法志》:「圖像既陳,則機心直戢。」「圖象」則可見於《三國志.魏書.呂布臧洪傳.臧洪》:「昔晏嬰不降志於白刃,南史不曲筆以求生,故身著圖象,名垂後世。」
「圖像」、「圖象」中的「像」、「象」都有人或物的外形、樣貌的意思,皆貼合詞義,惟「圖像」現今使用較為普遍,故以「圖像」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