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訂者】余風
【說明】
「匍匐」、「匍伏」皆用以表示手足伏地爬行的意思,音讀為ㄆㄨˊㄈㄨˊ。二者具有相同的音義及用法,僅用字不同,互為異形詞。
從構詞方式來看,「匍匐」、「匍伏」為由聲音造詞法而構成具有疊韻關係的聯綿詞,其組詞用字以記音為主,通常無法由用字推求詞義,惟其中「匐」、「伏」恰好兼具表義功能,均能表達其「趴地」的概念。探究「匐」、「伏」二字之字義源流:「匐」見於漢代的《說文解字》,本義為「伏地也」,即以手撐地的狀態,如唐代李郢的〈茶山貢焙歌〉:「陵煙觸露不停採,官家赤印連帖催。朝飢暮匐誰興哀,喧闐競納不盈掬。」「伏」亦見於《說文解字》,本義為「司(伺)也」,即等待時
機,引申有伏擊的意思,因伏擊需放低姿態,引申有趴的意思,如戰國的《韓非子》:「師曠伏琴而笑之。」至於二詞在文獻中的用例,「匍匐」可見於《詩經》:「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匍伏」可見於《戰國策》:「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匍匐」、「匍伏」中的「匐」、「伏」均可表達趴地的概念,皆貼合詞義,惟「匍匐」現今使用較為普遍,故以「匍匐」為推薦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