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李添富教授所教授為準則。
壹、較同意之說法
‧布龍菲爾德的「語音變化的原因不明」。
※指沒辦法找到一個規則,便能去涵蓋所有語音。
貳、內、外部因素
一、內部因素:語音自身的發展規律而言。
二、外部因素:語音的社會、歷史現象。
參、論及社會現象
‧當某一社會群體,對某一個音或某一類音的使用覺得不便時,
就可能改用另一個或另一類的音。
如:古代漢語前高元音[i]前面的舌尖前輔音
[ts]、[ts‘]、[s]或舌根聲母[k]、[k‘]、[x]等,在現代漢語裡
全部被顎化成舌面聲母[tɕ]、[tɕ‘]、[ɕ]的現象。
肆、方言語音摻入
1、大家現在都是「按呢」/大家現在「攏嘛」這樣/大家現在「攏嘛按呢」。
2、「當選」一詞,多以臺語讀音tòng-suán來念。
伍、語音存在形式
‧生理、物理以及社會三個屬性。
陸、何為表義屬性
一、語音別於其他聲音,所以產生效用,則是由於它具有社會功能,
因此語音更具備有社會屬性。
二、語音的內容。
柒、語音變化內因
‧人們為了發音的方便、省力、清楚、悅耳,往往改變了語音的存在形式,
使得他與內容之間產生了矛盾的現象。
※編纂國語辭典之標準:標準唯一,時代唯今。
捌、同、義化作用
一、同化作用:兩個不同或不相似的音鄰近發音時,兩音互相影響,互相適應,
使其中一音變做相同或相似的現象。
二、異化作用:異化作用是兩個相同或相似的音連接發音時,為避免重複,
其中一音變做與另外一音不相同或不相似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