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李添富教授所教授為準則。
壹、生理語音
一、聲帶:顫動體之發音。
二、肺:聲音發動機。
※漢藏語系中有保存較多「吸氣音」,如海南島之儋州話。
※漢語僅存之吸氣音:「嘖」、接吻時所發出之聲,即「啵」。
三、口、鼻腔:音素製造廠(口部音較鼻部音多)。
.分為主動器官與被動器官。
貳、物理語音
‧辨聲四要素
一、頻率:又稱音高、音頻。
(顫動次數越多,頻率越高,反之則越低。)
二、響度:又稱盈耳度、音強、音量、振幅。
(一個音於本質上,使得人易聽見/聽不見之程度。)
※一般而言:前元音>後元音。低元音>高元音。展脣>圓脣。元音>輔音。
三、音長:任一聲音顫動時之長短。
四、音色:又稱音品、音質。
(基音、陪音之組合方式不同、發音體不同、發音時所處之狀況與發音後環境不同。)
※基音:物體於自然振動時產生頻率之最低值。
※陪音:振動體所發出聲音之頻率,高於基音頻率,且為基音頻率之整數倍者。
五、簡諧顫動:敲擊音叉時之顫動。
六、諧波:敲擊音叉時之聲音。
七、週期合音:經適相等之間歇時間,後又回復最初狀態。
八、週期合音之基音、陪音:振動次數越少者為基音,其餘振動次數為陪音。
九、樂音:基音、陪音組合型式為穩定之週期性(反之為噪音)。
十、共鳴:
(一)振動體感受到與自身振動次數同之音波,而自然發出之現象。
(二)共鳴匣之空氣,隨顫動體之顫動而顫動。
(三)直接音波(顫動體顫動所產生之音波)與間接音波(周圍空氣顫動產生之音波)相合而成,加起來之現象。
十一、共鳴(匣/器):如人類說話時,以喉頭、口腔、鼻腔等,改其音色、擴大音量。
參、社會語音
.各族群使用聲音之方式。
如:韓文일 (il) 為漢字數字一。이(i)為漢字數字二。
中文而言一為[i˥]。二為[ɚ˥˩]。故韓文之이聽起來同中文之一,但意思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