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李添富教授所教授為準則。
壹、規律
一、某一特殊緣故,造成它之變化無法正常運行。
二、有規律,但我們不知道,故以為無規律。
※表示:我們對規律不夠掌握。
※輔音位置不得往下降?其必須有阻塞,若失去阻塞,則不能成輔音。
如:
1、歌:[ka]→[kɔ]→[ko]→[kɤ]。
2、歌:[kap]→[ka]→[kɑ]→[kɔ]→[ko]→[kɤ]。
貳、王士元先生–「詞彙擴散理論」
一、語音為突變之,詞彙才為漸變之。
二、佐證:廿一種主要漢語方言,及日、韓對音作為比對之材料,
加上英語、瑞典語和兒童語言的習得。
參、變化現象
一、各種變化:
‧同化、異化、弱化、節縮、換位、增音、交流、類推、替代、助詞啊的連音變化。
二、各種同化:
(一)全部同化:兩個音讀變成完全相同。
(二)部分同化:僅方法同,部位異/僅部位同,方法異。
(三)前向同化:前者使得後者完全同。
(四)後向同化:前面之音被後者影響,故後面的完全同。
肆、變化作用
一、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乃是由於兩音互相影響、互相適應所造成的語音變化,
因此它的形成應該是逐漸而且規律的。
(一)(國語)命案 [miŋ] [an]→[miŋŋan]前向、全部同化。
(二)(國語)嫦娥 [tʂ‘aŋ] [ɤ]→[tʂ‘aŋŋɤ] 前向、全部同化。
(三)(英語)bacon [beΙkn]→[beΙkŋ] 前向、部分同化。
(四)(福州)命令 [mεiŋ] [lεiŋ]→[mεiŋnεiŋ] 前向、方法同化。
(五)(福州)棉袍 [mieŋ] [pɔ]→[mieŋmɔ] 前向、方法同化。
(六)(國語)青年 [tɕ‘iŋ] [nian]→[tɕ‘innian] 後向、全部同化。
(七)(國語)難免 [nan] [mian]→[nam mian] 後向、全部同化。
(八)(國語)麵包 [mian] [pau]→[miampau] 後向、部分同化。
(九)(閩南)新婦 [sin] [fu]→[simpu] 後向、部分同化。
(十)(國語)來吧 [lai] [pa]→[laiba] 後向、方法同化。
(十一)(國語)煙 [ian]→[ien] 元音由低變高。
(十二)(國語)天 [t‘ian]→[t‘ien] 元音由低變高。
(十三)(國語)愛 [ai]→[aɪ] 元音由高變低;(國語)奧 [au]→[aυ] 元音由高變低。
(十四)(國語)愛 [Ai]→[ai]→[aɪ] 元音由後變前。
(十五)(國語)安 [An]→[an] 元音由後變前。
(十六)(國語)奧 [Au]→[ɑu]→[ɑυ]元音由前變後。
(十七)(國語)卬 [Aŋ]→[ɑŋ]元音由前變後。
二、異化作用
‧某些音讀因異化而「消失」。
(一)(國語)暖和,最初為[nuan] [xɤ]→[nuan][xuo]→[nuαŋxuo]→[naŋxuo]。
(二)(廣州)凡,隋代讀[b‘juɐm]→[bv‘juɐm]→[bv‘juɐn]→[vjuɐn]→[vuɐn]→[fuan]→[fan]。
(三)(潮州)凡,最初為[b‘juɐm]→[bv‘juɐm]→[bv‘uɐm]→[vuɐm]→[huɐm]→[huam]。
三、弱化作用
‧指音素在非重讀音節裡頭,改變原來音值的一種變化現象,
而且這一種變化主要是表現在元音上面的。
‧元音的弱化大抵有前、後元音變央元音,複元音變單元音以及緊元音變鬆元音等。
(一)元音的弱化,如:
1、(國語)溜達 [liou] [ta]→[liou tə](前→央)。
2、(國語)疙瘩 [kɤ] [ta]→[kɤ tə](前→央)。
3、(國語)棉花 [mian] [xua]→[mian xuə](後→央)。
4、(國語)笑話 [ɕiau] [xua]→[ɕiau xuə](後→央)。
5、(國語)回來 [xuei] [lai]→[xue lε](複→單)。
6、(國語)買賣 [mai] [mai]→[maimε](複→單)。
7、(國語)腦袋 [nau] [tai]→[mautεi](緊→鬆)。
8、(國語)人家 [ʐən] [tɕia]→[ʐən tɕie](緊→鬆)。
(二)輔音的弱化,如:
1、(國語)嚏噴 [t‘i] [p‘ən]→[t‘ifən](塞→擦)
2、(國語)鑰匙 [iau [tʂ‘ï]→[iauʂï](塞擦→擦)
3、(國語)糊塗 [xu] [t‘u]→[xutu](送氣→不送氣)
4、(國語)鼻涕 [pi] [t‘i]→[pitiŋ](送氣→不送氣)
※不可稱外公、外婆事件:
1、相關報導-1
2、相關報導-2
3、相關報導-3
⇒ 反推:
1、亦無:堂/表(兄、弟、姊、妹)。
2、不得:男女、夫妻、子女。
※p.s.:男女(不得講這一對男女)。
※p.s.:夫妻(結婚的不一定是夫妻)。
★某兩人若結婚,則該稱:伴侶(還行:配偶)。
四、節縮作用
‧眾音連續發音時,為了方便而把原來的音節說得簡略些的一種語音變化現象。
一、(國語)誰 [ʂuei]→[ʂei]。
二、(國語)先生 [ɕian] [ʂəŋ]→[ɕian əŋ]。
三、(國語)我們 [uo] [mən]→[uomn]。
四、(英語)Let us [let] [ʌs]→[lets]。
五、(英語)history [histori]→[histri]。
五、換位作用
‧兩音素或數個音節連續發音時,為取得更為合理的發音秩序以更方便發音,常有音素前後
互換位置之現象產生。
一、(國語)語音學 [y] [in] [ɕye]→[iynɕye]。
二、(江西話)蜈蚣蟲 [ŋu] [kuŋ] [t‘uŋ]→[ŋuŋkut‘uŋ]。
三、(英語)waps [wɔps]→ waps [wɔsp]。
六、增音作用
‧為適合語言的音韻特徵或發音方便,有時也會產生音素增加。
一、(國語)甚 [ʑjəm]→[ʂəm]→什麼[ʂəmə]。
二、(日語)一 [jet]→[jeti]→[jet*i]。
三、(英語)dreamt [dremt]→[drempt]。
四、(日語)bus [bʌs]→[basu]。
※有些語言採的卻是輔音韻尾消失或變成相近音讀的狀況。
如:
(1)基 [ʑjəm]→[ʂən]。
(2)鴿 [kap]→[kaʔ]→[kɑ]→[ko]→[kɤ]。
七、交流作用
‧語音變化中最不規則的變化。(突變)
一、「尷尬」,據《說文解字》原為「𡰉」(⿺左尣右兼)𡯗(⿺左尣右介)。
「尲」指不正也。从尣([waŋ˥])兼聲。(今多採「古咸切」)
「尬」𡰉(⿺左尣右兼)𡯗(⿺左尣右介)也。从尣介聲。(今多採公八切,又「古拜切」)
本當讀[tɕian][tɕie],但受吳語讀[kε] [ka]的影響而讀[kan] [ka]。
二、「瀧」字本當讀作[luŋ],但江西永豐的「瀧岡」卻讀作[ʂuaŋ][kaŋ]等,都是無法從
語音自身推尋其演變規律的;而且這一種受到當地語音影響所造成的不規則變化,恐怕
也非逐漸變化而來的。
八、類推作用
‧為不算變化的變化,屬僅少部分之,且不明顯之。
※僅語法上之一種類似,來相推得到答案。
一、(杭州話)黃、王皆[waŋ],胡、吳皆[xu]:
(一)他們在讀國語時,黃讀[xuaŋ],於是便把王亦讀[xuaŋ]。
(二)又發現胡讀作[xu],於是亦將吳字讀[xu]。
※杭州人這種講國語黃、王不分,胡、吳無別的現象,便是類推作用造成之結果。
二、國語裡,常被認為合音現象的:
(一)「這(一)個」原讀: [tʂe],本應依音理變讀 [tʂei],受類推影響:[tʂei]。
(二)「那(一)個」原讀: [na],本應依音理變讀 [nai],受類推影響:[nei]。
(三)「哪(一)個」原讀: [na],本應依音理變讀 [nai],受類推影響:[nei]。
三、臺語與其他漢藏語系:
(一)臺語「講」讀[kaŋ],國語讀[tɕiaŋ],如果據以類推,則「港」字因閩南語
亦做[kaŋ]而被擬做[tɕiaŋ]的話,那麼「南港」與「難講」就要產生混淆了。
(二)又如廣州話「斤」與「根」皆讀[kan],如果據以類推,便會把國語「根本」
讀作[tɕin] [pən];金或甘皆讀[kam],如也據以類推,那麼廣州人在講國語時金先生
和甘先生也將無別。
九、替代作用
‧為語言中一種詞彙新生的現象,談不上什麼語音變化。
(一)國語裡無[r]此音位,便把Robison讀成魯賓遜或羅賓遜,用[l]代替[r]。
(二)國語裡無[z]此音位,便把[ɕ]來代替它,而把Brazil唸作[paɕi]。
(三)閩、廣人用[ts]替[tɕ],臺灣人用[x]替[f]等,都是由於本身並無此音,只能用相近似的音
來代替的現象;至於用哪個音來代替,恐怕也是不易尋得規律的。
十、助詞「啊」的連音變化(隨韻衍聲)
如:北平兒歌–〈張果老〉(取自正中書局《國音學》p167~168)
「誰[ʂei]呀[ia]?我張果老[lau]哇[ua]。你怎麼不進來[lai]呀[ia]?怕狗咬[iau]哇[ua]!
你手裡拿著什麼[me]呀[ia]?大酸棗[tsau]哇[ua]!你怎麽不吃[tʂ‘ï]呀[ia]? 怕牙掉[tiau]哇[ua]!
你胳肢窩夾著什麼[me]呀[ia]? 破皮襖[au]哇[ua]!你怎麼不穿上[ʂaŋ]啊[a]?怕虱子咬[iau]哇[ua]!
你怎麼不叫老伴兒拿拿[na]啊[a]? 老伴兒死[sï]啊[a]!你怎麼不哭[k‘u]哇[ua]?我好傷心[ɕin]哪[na]!
看[k‘an]哪[na]!還笑[ɕiau]哇[ua]!聽[t‘iŋ]啊[a]!我哭[k‘u]哇[ua]!
盆兒[ɚ]啊[a]!罐兒[ɚ]啊[a]!我的老蒜瓣兒[ɚ]啊[a]!哎[ai]呀[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