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李添富教授所教授為準則。
壹、什麼是輔、元音
‧只能做解釋性說明,不能做定義性之區別。
貳、輔音
一、發輔音時,發音器官為有阻塞之。
二、發輔音時,僅造成阻塞部位緊張,其他部位不緊張。
三、發輔音時,氣流強度通常較強。
四、通常為「清音」。
※聲帶為向二邊打開、聲門為暢通、氣流為順利通過:不帶音之噪音。
參、元音
一、發元音時,發音器官為無阻塞之。
二、發元音時,發音部位均衡緊張。
三、發元音時,氣流強度通常較弱。
四、通常為「濁音」。
※聲帶為密合、聲門為閉攏、氣流通過需使聲帶振動:帶音之樂音。
肆、阻塞三階段
一、(形)成阻:阻礙之開始形成。
二、持(續)阻:阻礙之繼續保持。
※擦音之持阻可一口氣延長下去:久音。
三、(解)除阻:阻礙之解、破除。
※塞音於除阻時才能發出聲,且一發即逝無法延長:暫音。
伍、帶音之樂音與不帶音之噪音
一、就「不帶音之噪音」而言,「帶音之樂音」為「弱輔音」。
二、就「帶音之樂音」而言,「不帶音之噪音」為「強輔音」。
陸、音韻結構理論
‧有強輔音就有弱輔音,有清輔音就有濁輔音。
※現代漢語大多已濁音清化。
柒、輔音之發音「部位」區別
一、脣音:以脣之活動造成阻塞處,以下脣為活動器官,與靜止器官結合造成阻塞。
(一)雙脣音:上、下脣造成阻塞,如:[p]、[p‘]、[m]。
(二)脣齒音:由下脣主導所構成之音,如:[f]。
二、齒音:國音中無牙齒造成主動部分去分析語音。
三、舌音:由舌頭作活動部分,去與某一靜止部分互相阻塞造成之音讀。
(一)齒尖音:國音中無。
(二)舌尖(前)音:與上齒,如: [tɕ] 、[tɕ‘]、 [ɕ]。
(三)舌尖中音:亦稱「舌頭音」,與上齒齦,如:[t]、[t‘]、[n]、[l]。
(四)舌尖後音:亦稱「捲舌音」,與硬顎,如:[tʂ]、[tʂ‘]、[ʂ]、[ʐ]。
四、舌尖面混和音:亦稱「舌葉音」,國音中無,但上、中古音有。
五、舌面音:由舌面所構成之音讀。
(一)舌面前音:舌面與上齒齦造成阻塞,如:[ts]、[ts‘]、[s]。
(二)舌面中音:舌面中間處與上齒顎相觸,國音中無,如:[j]。
六、舌根音(應稱「軟顎音」)
※因舌根不會動,軟顎才會。
(一)舌根音:如[k][k‘][x]。
(二)小舌音:小舌與舌根造成阻塞,國音中無。
(三)喉壁音:舌根和咽喉緊縮發出之音讀。
捌、輔音之發音「方法」區別
※造成阻塞,便要克服阻塞。
一、閉塞輔音:發音器官之口腔通路完全阻塞。
(一)塞音:發音時音全部阻塞,解除時音全部解除。
如:[p]、[p‘]、 [t] 、 [t‘]、[k]、[k‘]。
(二)(口)鼻音:氣流從鼻腔流出去時,口腔亦跟著打開,氣流從二側出去。
如:[m]、[n]、ㄫ([ŋ])、ㄬ([ɲ])。
(三)塞擦音:氣流完全進入口腔,但於口腔通路中,其阻塞方式為慢慢解除。
如: [tɕ] 、 [tɕ‘]、[tʂ] 、[tʂ‘]、[ts]、[ts‘]。
二、間隙輔音:發音器官之口腔留有間隙,使氣流從其流出去。
(一)擦音:口腔通路有一小之間隙,氣流從活動、靜止器官中間通道摩擦而出。
如:[f]、[s]、[ʂ]、[ʐ]、[x]、[ɕ]。
(二)半(元/輔)音:非完全閉塞,間隙再放寬些,但未及全部。
如:[j]、[w]、[ɥ]。
(三)邊音:口腔通路為中間阻塞之,氣流由二側流出之音。
如:[l]。
(四)邊擦音:發音時,舌頭中間之通道阻塞,氣流由舌頭二側徐徐摩擦而出。
※國音中無,但藏語有,如「拉」薩,「ལྷ་」ས་之「ལྷ་」([ɬ])。
三、顫閃輔音:發音器官彈性處,以顫抖/彈閃之方式來發出聲音。
※顫:顫抖;閃:彈閃。國音中無。
(一)顫音:發音時彈數次之音。
(二)閃音:發音時彈一次之音。
玖、(不)送氣
(一)送氣:塞音、塞擦音,於氣流離開口腔通路時,因口腔通路為完全閉塞,如離開口腔通路之氣流為強,且經過一段氣流向外流出之過程,才能與後方之音相連接。
(二)不送氣:塞音、塞擦音,於氣流離開口腔通路時,因口腔通路為完全閉塞,如離開口腔通路之氣流不為強,無需經過氣流向外流出之過程,直接與後方音相連接者。
※就「不送氣音」而言,「送氣音」為「強輔音」;就「送氣音」而言,「不送氣音」為「弱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