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李添富教授所教授為準則。
壹、單韻母(單元音)
一、[i]:舌面前展脣高元音。
二、[u]:舌面後圓脣高元音。
三、[y]:舌面前圓脣高元音。
四、[a]:舌面前展脣低元音。
五、[o]:舌面後圓脣半高元音。
六、[ɤ]:舌面後展脣半高元音。
七、[e]:舌面前展脣半高元音。
八、[ɚ]:舌尖中中性脣高元音。
九、[ɿ]:舌尖前展脣高元音。
十、[ʅ]:舌尖後圓脣高元音。
※備註:
1.[ɿ]、[ʅ]、[ɚ]:為互補,即其中一者出現,另二者便不會出現,可同時以[ï]表示標記該三者。
2.當若論及中元音時,則[ʅ]應為:舌尖後展脣高元音。
貳、複韻母(複元音)
一、分類:上升韻母、下降韻母、聲隨韻母。
二、複元音:
(一)下降複元音:元音舌位由低變高。
如:[ai]、[ei]、[au]、[ou]。
(二)上升複元音:元音舌位由高變低。
如:[ia]、[ie]、[ua]、[uo]、[ye]。
參、聲隨韻母
一、說明:一個輔音跟隨於元音後,且該輔音非真正之輔音,為做韻母用之輔音。
二、鼻聲隨韻母:[an]、[ən]、[aŋ]、[əŋ]。
三、塞聲隨韻母:[p]、[t]、[k]。
肆、三合韻母
一、名稱:一個韻當中,如:[uaŋ],[u]稱韻頭(首)、[a]稱韻腹、[ŋ]稱韻尾,正式名稱依序為:介音、主要元音、韻尾。
二、說明:
(一)韻頭:介音[i]、[u]、[y]。
(二)韻尾:
1、元音韻尾[p]、[t]、[k]。
2、輔音韻尾[m]、[n]、[ŋ]。
3、單程音節之輔音:
(1)吳語,「釣」魚:nŋ6。
(2)臺語,「黃」色:n̂g。
伍、四呼
‧介音:
1、介於聲、韻母之間的半輔音[i]、[u]、[y],稱介母。
2、介於輔、元音之間的半元音[i]、[u]、[y],稱介音。
一、齊齒呼(開細):介音/主要元音有[i]。
二、合口呼(合洪):介音/主要元音有[u]。
三、撮口呼(合細):介音/主要元音有[y]。
※撮:撮脣,聚攏雙脣。
四、開口呼(開洪):無介音/主要元音。
※古人將有[i]介音稱細,反之稱洪;有[u]介音稱合,反之稱開。
陸、其他
一、注音符號:音位符號。國際音標:音素符號。
二、「弔」詭:不應讀[tiau˥˩],應讀[ti˧˥]。
(一)《廣韻·去聲·嘯·弔》弔:弔生曰唁弔死曰弔。多嘯切。又音的。七。
(二)又《廣韻》都歷切《集韻》《韻會》丁歷切,𠀤音的。
三、元曲之分類:
(一)賓白:入聲字保留。
(二)(曲/戲)文:入聲字消失。
※拖腔:將所唱之詞其字拉長音。
四、入聲三派:入聲此聲調,於元代唱曲時便消失掉,便將入聲字派入其餘三聲調中。
如:以臺語之文言音,對照現代漢語語音。
(1)小「說」:suat ([ʂuo˥]) 。
(2)李「白」:pi̍k([pai˧˥]/[puo˧˥])。
(3)下「雪」:suat([ɕue˧˩˥])。
五、以方言(以臺語為例)判斷入聲字:
(一)能延長音者為入聲字。
(二)無法延長音者非為入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