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李添富教授所教授為準則。
壹、聲調變化
‧原為留音長短,後變成一字音之音節,其頻率音高之差異。
貳、林語堂論聲論
一、平聲即舒(長)音。
二、入聲即促(短)音。
參、古至今聲調變化
‧上古(平、仄)→中古(平、上、去、入)→元代(入派三聲)→
現代(陰、陽、上、去,即俗稱之一、二、三、四聲)。
肆、共識
一、凡一個聲母為陰聲,即清音;若為陽聲,則濁音。
二、如一個聲母為清塞音(清輔音),即陰平聲;若為濁輔音,則陽平聲。
伍、趙元任先生五度調值標記表
一、高音頻:[˥](即一,55)。
二、升調:[˧˥](即ˊ,35)。
三、降升調:[˧˩˥](即ˇ,315/214)。
四、降調:[˥˩](即ˋ,51)。
※輕聲為:[꜏]。
陸、相對與絕對音高
一、絕對音高:頻率性質同(樣式同)。
二、相對音高:頻率高低同。
柒、臺語七聲調
一、相似音但不同調
‧君(kun);裙(kûn);滾(kún)(上上);棍(kùn);滾(kún)(下上);郡(kūn);骨(kut);滑(ku̍t)
※滾(上上)與滾(下上)可參見《彙音寶鑑》。
二、不同音亦不同調
‧衫(saan);短(té);褲(khòo);闊(kauah);人(lâng);矮(é);面(bīn);大(tuā)
※陽上音多已不復存在。
捌、個人補充
‧粵語:「九聲六調」
一、九聲六調之一
三(sam1/陰平);九(gau2/ 陰上);四(sei3/ 陰去);零(ling4/陽平);五(ng5/陽上);
二(ji6/陽去);七(cat1/上陰入);八(baat3/下陰入);六(luk6/陽入)。
二、九聲六調之二
分(fan1/陰平);粉(fan2/陰上);訓(fan3/陰去);焚(fan4/陽平);奮(fan5/陽上);
份(fan6/陽去);忽(fat1/上陰入);發(faat3/下陰入);佛(fat6/陽入)。
三、IPA調值
陰平:[˥˥ ]/[˥˧];陰上:[˧˥];陰去:[˧˧];陽平:[˨˩]/[˩˩];陽上:[˩˧] ;
陽去:[˨˨ ];上陰入:[˥];下陰入:[˧];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