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李添富教授所教授為準則。
壹、元音
‧從三層面分析
※分析三條件:高、中、低/前、央、後/圓、展。
一、口腔開合與舌位升降(高、中、低)
二、舌位前後(前、央、後)
三、雙脣性狀(圓、展)
貳、口腔開合
一、(開/低)元音:如,[a]、[A]、[ɑ]。
二、半(開/低)元音:如,[ɔ]、[ʌ]、[ɛ]。
三、半(閉/高)元音:如,[o]、[ɤ]、[e]。
四、(閉/高)元音:如,[i]、[y]、[u]。
五、(半開半閉/半低半高)元音:如,[E]、[Ω]、[ə]。
參、舌位前後
一、前元音:如,[i]、[y]、[e]、[ɛ]、[E]、[a]。
二、後元音:如,[u]、[o]、[ɤ]、[ɔ]、[ɑ]、[ʌ]。
三、央元音:如,[ɨ]、[ə]、[ɐ]。
肆、雙脣性狀
一、展脣:如,[i]、[e]、[ɛ]、[ʌ]、[ɤ]。
二、圓脣:如,[y]、[u]、[o]、[ɔ]。
三、中性脣:如,[ə]、[a]、[A]、[ɑ]。
伍、國際音標元音舌位圖
陸、正則元音
‧發某音時,為很自然之(一般指:展脣前元音、圓脣後元音)。
※只規範,故無明確數量。
柒、長、短元音
一、粵語中:
(一)街(gaai1)與雞(gai1)。
(二)心(sam1)與三(saam1)。
(三)計(gai3) 與界(gaai3)。
二、臺語中:
(一)艱(kan)與監(kann)。
(二)褒(po)與埔(poo)。
(三)檳(pin)與邊(pinn)。
※國音中無辨義作用。
捌、鼻化元音
一、(口/脣)元音:發元音時,軟顎透過軟肉向上翹起,氣流進入口腔,於口腔之前、央、後/高、中、低所造成之。
二、(口鼻/鼻化)元音:發元音時,軟顎透過軟肉向上翹起,氣流進入口腔,於三岔入口,鼻腔入口亦打開,氣流一半入口腔、一半入鼻腔產生共鳴。
如:餡[ɕian˥˩]與(ānn)、衫[ʂan˥]與(sann)、嬰[iŋ˥]與(enn/inn)。
玖、捲舌元音
1、[ɚ]:第一孤僻音。
2、[ɿ]、[ʅ]:第二孤僻音。
拾、舌尖元音
(一)[p]其音本聽不見,為使其能被聽見,故後方加[w]。
(二)[t]其音本聽不見,為使其能被聽見,故後方加[ɤ]。
(三)[tɕ]其音本聽不見,為使其能被聽見,故後方加[i]。
(四)[tʂ]其音本聽不見,為使其能被聽見,故後方加[ɿ]。
(五)[ts]其音本聽不見,為使其能被聽見,故後方加[ʅ]。
拾壹、鬆、緊元音
(一)[i]為緊之,發音器官發音時緊張些;[I]為鬆之,發音器官發音時鬆弛些。
(二)[u]為緊之,發音器官發音時緊張些;[U]為鬆之,發音器官發音時鬆弛些。
拾貳、響度
‧又稱盈耳度、音強、音量、振幅。一個音於本質上,使得人易聽見/聽不見之程度。
※一般而言:前元音>後元音。低元音>高元音。展脣>圓脣。元音>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