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選:在阿罩霧同林十偶眺
一路看山來,山盡是君屋。
翬革羅峰巒,清華湛水木。
入君書室中,瑯環徑重複。
滄桑存靈光,變遷忘陵谷。
與君為清遊,亭台藏山腹。
登臨望大墩,蕪城蔽林麓。
炎峰接遠天,夕陽滿平陸。
洪繻,字棄生,筆名「洪棄父」、「洪棄生父」。生於1866年,死於1928年。彰化鹿港人,譜名攀桂,訓名一枝,表字月樵,臺灣割讓後改名。一生對日本採不合作的態度,做非武力的反抗,並努力創作詩文來延續傳統漢文化。
政治的阿罩霧
霧峰的故事不只是地方發展史,更是台灣民主發展的縮影。從清代士紳治理、日治時期的啟蒙運動,到戰後地方選舉制度的建立,再到現代的文化保存與民主推廣,霧峰始終站在改革的浪頭上。它不僅承載了過去的記憶,也不斷以新的方式,延續民主精神,成為台灣不可忽視的一塊「民主文化土壤」。
我們將進入〈在阿罩霧同林十偶眺〉的思緒與路徑,隨著洪棄生與林朝崧,
在霧峰開始一場從近代到當代的台灣政治地景巡禮。
從詩中起身,
沿書徑尋家族幽光。
隨詩上山,
登臨歷史的視野之巔。
山亭凝止,
時光悄然轉身而行。
議政舊地,
尋見民主軌跡的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