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林靜君 諮商心理師
  • 首頁
  • 林靜君諮商心理師
  • 深度諮詢專長
  • 專欄文章
林靜君 諮商心理師
  • 首頁
  • 林靜君諮商心理師
  • 深度諮詢專長
  • 專欄文章
  • More
    • 首頁
    • 林靜君諮商心理師
    • 深度諮詢專長
    • 專欄文章



專欄文章

Chat with me


首頁 / 閱讀更多:進入【Blogger】


公司外派拓廠,不去就「被退場」…50後的人生練習:想做就開始做,儲備「登出也無妨」的底氣!


閱讀更多...


在後疫情時刻,阿季接獲公司派令駐點柬埔寨協助建廠,她有點猶豫,自己已經50+,不去,大概很難繼續在公司待下去,去了,困惑這樣拼命的意義在哪裡?


公司內部對阿季的派令有一些傳言,有人說她是功高震主被惡整,有人說是高層相信老人耐磨有手腕,畢竟公司在東南亞設廠期間,遇過幾次在地員工罷工,當時的主管罩不住,最後是依靠阿季在內的一批資深主管緊急救火成功。


對於傳聞阿季自有衡量,如果再早幾年,她一定是毫不猶豫的馬上點頭。她在這家公司結婚、當媽媽、離婚,與公司同步成長,公司的年報就是她的日記。前夫離婚時說,「妳是嫁給工作,不是嫁給我。」她很難否認。


生命被工作占據,親子疏離、壓力成疾




公司給的薪資夠她獨力將兒子送出國讀書,但兒子的感受是他妨礙了媽媽工作所以被送出國,錯過建立親密關係的時期,母子倆人維持著淡淡疏離的親子關係。


年初,阿季參加前主管的告別式,退休不到2年的主管就這樣告別人間。「如果自己離開了,留下來的是什麼?」不時出現的肩頸痠痛、自律神經失調、睡眠變差,這些症狀都不請自來,即使自己想要如以前一樣戰鬥,偶而閃過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觸,實在駭人。


私人企業是「不進則退」的競爭環境,到中高齡,這時的「退」往往是直接「被退場」。這次的派令,既是給老將的舞台,也是職場殘餘價值的利用。


阿季有點慌,她的成就感建立來自於工作,上了許多主管成長課程,她意識到自己一直在逃避回答「拿掉工作之後,我是誰?」其實,這也是許多身在職場中年人共同的處境。


當一個問題存在卻不願意面對,自然而然就容易變成焦慮。表面上困擾的是要不要選擇接受外派,但阿季意識到,這是攸關人生下半場怎麼過的大提問。




檢視人生角色,確定最在乎什麼?


要大半生將獻給工作的人回答:「拿掉工作之後,我是誰?」答案可以很簡單,也可以複雜到要寫幾本書來回答。


對這個自我認同,我曾在帶領成長團體時,借用當代大師級精神科醫師歐文.亞隆提到的方法(註1),頗有收穫。



進行的方法是這樣,拿出8張紙,在每張紙寫下答案。例如,我寫下的是「媽媽、妻子、女兒、心理師、愛花人、嗜讀人、瑜珈練習者、作者」。


接著,依著對自己重要的順序排列出來,然後從排序裡最不重要的開始。以我為例,「瑜珈練習者」在排序最後,站在這張紙前想像,如果放掉這部分的自我認同,會有什麼感受?


2分鐘之後,移動到下一張紙。直到所有的紙條都想過一輪。接著,再反向進行,把各個自我認同的部分放回來。練習之後討論自己的感受、想到的問題。如果是自己單獨進行的時候,將討論部分改為用文字或錄音紀錄下來。




這個過程每個人體驗到的會不一樣,但共同的是,藉此,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甚麼是自己最在乎的、最無法放棄的。


找到自己最在乎的之後,檢視自己的行為真的和目標一致嗎?不一致就趕快調整,最好是納入退休規劃內。



最晚50歲要開始做退休規劃


就像蓋房子需要設計圖,退休之後的生活也需要事前規劃,最好,40歲之後就該開始著手規劃,最晚50歲一定要做。



從職位上退役下來,但生活仍然要過,沒有現有的工作之後,日子可以更輕鬆精彩,也可以是無聊萬分,端看自己怎麼設計。


退休規劃是職涯「以終為始」的思考,阿季從退休角度發想,外派這件事就當成畢業作,多了點活動趣味。而且想到終須一別,再討厭的事情,好像也沒那麼不好受。從經濟層面看,這一段時間可增加退休的預備金,並預備新生活。


在職時思考退休規劃,有一個潛在功能是鬆動僵化的思維。思考的過程,阿季也摸索出不用一翻兩瞪眼的「辭職」或「留下」,而是試著提出「半半方案」,與公司談駐點時間減半,另外一半時間她以顧問的方式協助新人。



備足「被登出」也無妨的底氣



有些人,把夢想掛在嘴上,把現有工作當成是夢想的阻礙。作家陳雪說,「我們在戀愛的時候,也不需要把工作辭掉才能戀愛。」我喜歡這句話,還特別複製下來與他人分享。


想做的事情就開始做,沒有特別喜歡的,就開始找。總之,開始先練習做與現在工作無關的事情,譬如想去開民宿先去學習民宿的知識,先練習如何找地點、摺棉被。先一邊工作一邊接觸,隨著自己的狀況慢慢深入,做好的時候,漸漸就會有即使今天就在職場上被登出也無妨的底氣。



人到中年很棒的是,有一些經驗的累積,而且還有一些時間可以運用,可以去達成目標。這個年紀不用太在乎他人眼光,如挪威詩人Olav H. Hauge 的詩《你的路》說,「這條路無人標示,你必須自己走去,走進未知。走進遠處。這是你的路,只有你可以走,而且沒有回頭路。」

這是你的路,只有你可以走。多好。


註1: 《生命的禮物》,歐文.亞隆著,易之新翻譯。


#職場 #退休生活 #退休規劃 #林靜君 #心理師 #退場

疫情海嘯亂工作,「聽到LINE響起就想哭」…面對職場焦慮,心理師籲「三大面向」好好顧身心

閱讀更多...


「工作量如海水倒灌一樣湧進來,主管一貫風格要求要快、狠、準,我該怎麼辦?」

「只要聽到LINE的聲音響起,就心跳加速、胸悶,有時會很想哭。」

「到辦公室的途中開始反胃想吐……。」

Covid-19疫情還在高原期,隨著確診人數的增加,許多人的工作節奏被打亂,一邊防疫、一邊應付各種突發狀況,身心緊繃而出現失眠、易怒、憂鬱、腸胃不適、皮膚等身體與心理症狀。這些問題如果放置不理,長期累積下來就可能惡化為難解的宿疾。


長期為企業員工諮商以及擔任訓練講師,聽到員工種種情緒反應是很尋常的事情。在疫情爆發之後,明顯感受到大家焦慮程度直線上升,身心負荷達到負荷的臨界點。


組織脆弱之處成攻擊點



即使讓員工焦慮的不一定是疫情造成的直接影響,但是外在大環境跌宕激烈,可以說,整個社會就是壓力鍋,職場裡的變動狀況是加壓器。光是自己或同事確診之後在工作上的職務代理、責任歸屬該如何確定,就讓人傷神。


有人說,這次的Omicron病毒很厲害,無差別的全面攻擊,免疫力愈弱的人,被危害的程度就愈高。其實,病毒對組織的考驗也一樣,哪裡脆弱就在那裡成為破口。例如,部門本來就有人事之間的矛盾,誰和誰有心結,遇到緊急調度的時候,衝突就容易增加。



人在長時間焦慮,思考速度、縝密度、做事的效能及人際關係都會受損,進一步個人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等都會波及。在多重的壓力情況下,要如何自我保護?




一、認清個人極限


變動時刻,接獲臨時的任務很尋常,但也容易慌張。通常慌張多半因為「兩缺」:一是缺乏對業務的熟悉度,二是缺乏時間。


如果是熟悉度不夠,最好參酌有經驗者的意見,衡量評估需要多少時間可上手,不要貿然一口答應接下任務,又沒有能力做,變成將地雷抱在手上。


如果是沒有時間做,人不是機器,事情只能一件一件來,排定優先順序就是首要之務,如果所有項目都是又急又重要又沒時間,那只能向上反應,尋找分工的可能性。


特別要提醒,有一些盲點,把時間給吃掉,使得沒有時間的情形更嚴重。


□ 要求將事情做到完美盡善

□ 企圖要一次同時完成多件項目

□ 認為拒絕主管的要求不可取,為了事業發展只能通盤咬牙接受



這三點如果符合兩點,要小心自己身心可能已經受威脅,而不自知。隱藏在這三個盲點的背後是「完美主義」,而它正是健康的大殺手。


承認人有極限,尤其要高品質要有時間琢磨與沉澱,有些急迫時刻只能「先求有」,給自己一些彈性,才不會把自己逼垮。


工作海量的時候,為求達標腳步容易慌亂,這時候套用金城武廣告語,「世界越快,心則慢」,一件一件慢慢的來,反而比較快。


二、別讓自己站在對立面



臨時交辦任務的狀況時,我們很容易將情緒放在:主管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公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合理政策?同事為何都拿到比較好的機會、比較輕鬆?會覺得「他們」處理事情既不合理又不公平。


當變成「他們/自己」二元分法,自己就變成站在對立面。而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他人的意志並不是自己所能決定。因此,這樣的思維讓人失去控制感,而失控感正是人的最大壓力源。


將思維從「他們」如何又如何,改成「我們」正面臨某某問題,我可以做的事情是……。如此,就能專注在自己能發揮的地方。



三、將主管、同事、協力廠轉為奧援



許多人會抱怨因為主管無能或是壓榨,造成自己的痛苦。即使是事實,但只要在職一日,就無法逃避與主管共事。抱怨主管分配工作不公、無能指揮等,只是流於一時的情緒發洩,對於現狀無益。


人不會一無是處,尤其主管之所以能在主管位置,一定有他在那個位置的理由。試著從「資源」角度來看主管,有哪些部分是對自己有幫助的。


沒有在第一線執行的主管,對於執行所需要的時間與人力估算,不會比第一線的人清楚,大膽開口說出你需要的協助,進一步討論,幫助對方理解你的需要,工作是團隊戰,一定要互相奧援。「資源」這個原則,放在同事、協力廠商等都可以適用。


疫情還會持續變化,就如書上說的「在最壞的時刻,做最好的選擇」,總會不一樣的。


#林靜君 #心理師 #工作壓力 #職場 #身心狀況 #情緒

我確診了,老公叫我自己想辦法…病毒像「照妖鏡」照見人性,別讓焦慮成傷人武器。

閱讀更多...


最近Covid-19疫情嚴峻,確診人數單日數以萬計,守了兩年多的防疫生活,從病毒不知在何處的戒備提防,到現在的兵臨城下的急迫感,病毒好似一面鏡子,在這過程中,有人患難見真情,也有人被撕裂了感情。


新聞報導,「一位與家人同住的女士因為PCR陽性告知家人,結果要被公公趕出門,淒厲哭聲求助里長,勞動警察介入」。喬喬和幾位朋友聊天說這太誇張了,幾天後換她傳訊息說:「我確診了!請趕快去做快篩,注意身體,好怕害到大家。」而朋友們要她多保重,有什麼需要儘管開口。


喬喬駐點在外縣市工作的老公聽到她染疫後說,「那和感冒一樣,沒什麼,不用大驚小怪。我專案快結案了,不能被傳染,這幾個星期先不回家了。」言下之意,就是要她自己想辦法。


喬喬聽後心寒,不知道是病毒、還是老公的態度比較傷人。


染疫牽動人際關係敏感神經



人面對生存威脅時會有不同反應,防疫觀念也各有差異。這些落差沒有妥善的溝通處理,就容易變成衝突,或進一步影響感情。



Covid-19畢竟是陌生的疾病,即使沒有身體上的不舒服,必須要短暫獨自隔離於社會之外,孤單之外還有面對不可確知的變化,承受相當的心理壓力。我從許多確診的人口中聽到:擔心自己會傳染給別人,怕造成他人的麻煩、怕影響到工作、怕被歧視、怕有後遺症…。



懷著恐懼與內疚感,是確診者很普遍的心情。


對確診的人來說,身邊人的態度,可以是緩解不適的良藥,也可能是毒藥。


人在脆弱時,本能地會向對自己重要的人尋求支持與關心。這時候,如果對方不懂得承接這樣的情緒,就很容易傷到當事人。


喬喬先生的觀念是,從數據來看打滿三劑的疫苗,染疫後的致死率比流感還要輕,只要多休息就好,沒什麼好緊張的。從防疫觀點看,現在喬喬隔離不能和其他人接觸,他也沒辦法做什麼。染疫10幾天撐一下就過去了,但他工作到關鍵期,不能受影響,小心不要被傳染到,才不會影響到家庭收入。


這樣超理性的態度,對當事人來說變成只在乎自己的自私鬼,冷酷又無情。因為喬喬要的只是關心、撫慰,有人可以分享心情,不一定要實質上做些什麼。先生的無法同理,讓她既生氣又傷心。


媽讚兒子囤快篩劑,女兒出門被獵巫



「嚴格防疫」與「與病毒共存」觀點的差異,造成許多家庭的紛爭。安妮與母親同住,媽媽很擔心感染到病毒,自己足不出戶,只要安妮一出門回家,就要她趕快快篩,看到一條線,她才會安心。安妮說,媽媽不停讚美囤快篩給她的兒子有多孝順,而安妮不管她死活,還是出門趴趴走。



安妮說,「我哥就是怕我媽去他家,來這招,可憐我的鼻子快被捅爛了」。


人面對威脅會焦慮,一旦焦慮的時候,會無意識地要做點什麼來消除它。因此,當他人主張或行為和自己不一樣的時候,很容易被當成病毒的同路人,變成被攻擊、批評、意圖控制的對象。



把心情說分明,用溫柔抗病毒


喬喬與安妮和家人,都遇上了觀念不一樣的落差,在這狀態下更要把彼此的想法與心情說清楚,澄清各自的掛慮是什麼,是身體健康?經濟安全?道德風險?還是……,當愈清楚彼此的需求時,就比較能從對方立場來體諒及因應。


但是沒有人想當病毒的同路人,只是對於處理的態度及方法有差異,可以安全如常的生活是大家共同的目標。


如果身邊有人確診,千萬要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恐慌,而是要把自己當成有影響力的人,為對方提供關心。把目標放在自己可控制的部分,敵人是病毒,而溫柔也能是對抗病毒的助力。


疫情高峰下更要展現人性關懷,不要讓疫情破壞掉感情。

#林靜君 #心理師 #家庭關係 #病毒 #疫情

她升主管半年如活地獄邊緣!舊同事罵偽善、新部屬翻白眼…老好人升官的啟示:別在職場上討愛 閱讀更多...


5個多月前,美瑤臨危受命接下主管職,不到半年時間,壓力大到讓她一走到公司門口就開始心悸、胸悶、乾嘔,想離職又不甘心退休金嚴重受損,天天都在天人交戰,簡直如活在地獄邊緣。

在美瑤的部門裡,她是資深員工,對於上司交辦的任務總是處理的妥妥當當,和同事相處和睦,善於照顧人的她,看到一些額外事情也會自然地攬過來做。年輕同事對她是「美瑤姐」長、「美瑤姐」短,主管與同事曾開玩笑說,沒有她這部門就垮了。


職場與人為善,被說成偽善


錯過幾次升遷機會,同事為她打抱不平,她反而笑笑安慰大家不要介意。沒想到她一升到主管位置,本來交情好的老同事卻處處制肘,她盡量與人為善,但他們私下說她假惺惺「偽善」。問年輕下屬問題,居然遭到翻白眼,讓她覺得自己被瞧不起,氣到發抖跑到廁所哭。


本來力挺她升遷的大主管,催進度時可以1小時發78則訊息,美瑤感覺大主管對她愈來愈不滿,下班手機不敢離身,還不時幻聽有訊息鈴聲。


美瑤無法理解同事怎麼翻臉一瞬間,「不過是換一個位置,我又沒有變,怎麼大家態度變這麼多?」


迴避衝突反而被怨沒肩膀


我們常在老員工變新主管的身上,看到和美瑤一樣的困惑,問題癥結點就在「我又沒有變」的態度。


以美瑤來說,不要惹事、不張揚、不計較,是她的職場生存之道,她埋頭苦幹,當個高配合度的「乖乖牌」,這樣的下屬自然容易得信任。不計較付出,不與人爭,同事之間平安無事。


但是當上主管之後,之前被欣賞的「乖乖牌」特質,現在卻變成致命傷。


辦公室是既競爭又合作的地方,當同事之間有歧見時,需要主管出面仲裁。跨部門之間一定會有人事物之間的衝突,而主管是部門的代表,責無旁貸要捍衛部門利益。


可是美瑤以和為貴的信念,遇到部門針鋒相對場面,她一昧吞忍。為此,部門揹了幾次黑鍋,下屬覺得她攬了太多不必要的事,埋怨她沒有肩膀,犧牲掉部門權益。


而在部門內,同事有衝突時,她迴避掉衝突情境,要雙方不要計較,但這種迴避態度,反而讓衝突的兩人各自覺得委屈,問題沒有解決變成是主管的責任。


善於照顧人的美瑤,看到下屬有不做的事情,她二話不說挽起袖子自己動手做,希望以身作則讓大家能夠互助。可是看在其他人眼裡,覺得原來事情是可以不用做的,那自己的盡職不就是傻瓜,對事情開始能推就推。


美瑤以為自己是照顧人,但是被「被照顧者」反而覺得她權力不下放、是想攬功,只想成就自己。如此,負擔過重和叫不動人形成惡性循環。


回到生命源頭探索內心黑洞


所以,換位置時,是要換腦袋的。腦袋又不能砍下來,要怎麼換?

第一步是改變既有習慣,鬆動既有信念。這些都是根深蒂固的事,要改變真的沒有那麼容易。


回到生命源頭,從原生家庭探索起,可以提供幫助。中醫裡常會有缺什麼補什麼的理論,在人的心理也有這一部分。

如果我們在生命早期沒有得到被愛、被關心、被肯定、被需要、被欣賞等等「依附需求」,愈是缺乏的,愈會在日後變成一個黑洞,讓人不自覺的一直在索求,想要填滿。


求爸媽關愛的小孩,長大在職場裡討愛


這些「黑洞」被我們無意識轉成行為、轉成信念。


以美瑤的經驗來說,她的原生家庭裡,父母重男輕女,身為老二的她以乖巧聽話、照顧弟妹來博取父母肯定,但忙於生計的雙親並沒有注意到這些,反而把關愛都放在長子身上,她有意見時會被痛罵。久了,美瑤建立起閉嘴聽話、盡量做才是對的信念。

如果美瑤有意識地覺察,她會發現自己在辦公室內複製了原生家庭的模式,她仍然在演那個比不上哥哥的妹妹、要張羅照顧弟妹的姐姐,以及一直拼命做事情,盡責配合好長官(父母)的女兒。


然後向外觀察,旁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是什麼?年輕下屬翻白眼,是瞧不起自己嗎?還是對方認為又要做其他部門的事情而不悅?仔細觀察之後,常會發現事情往往和自以為的不一樣。


再進一步洞察,過去經驗與現在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把自己拉到當下來看,意識到現在情境不一樣了。自己不再是當年那個眼巴巴要討爸媽關愛的小女孩,而是有權有能力的大人,現在,她需要長大當家作主。


透過覺察關照自己,練習改變


在覺察一開始時,有些人會挫折自己已經年過半百、怎麼還被過去的經驗困住?有些人觀察到自己用無效的方法在與人互動而自責,這些都是不需要的慣性。


在調整的過程,有時會不舒服,有時會卡住,如果願意找專業心理師協助,會有效能許多。

改變並非一蹴可幾,反覆練習覺察、觀察、洞察,願意持續關照自己,持續練習的人,幾乎都可以神奇地感受到,在工作、在家庭生活滿意許多。




她目睹同事出意外,婆婆卻說「別帶晦氣回家」…心理創傷像置身槍戰電影,一幕幕重演真實恐懼 閱讀更多...


「妳看起來怎麼恍神、恍神的,還好嗎?」已經好幾位朋友這樣關心佩玲,她覺得煩躁只是搖搖頭。沒有說出口的是,自從工作場所發生工安事件之後,她腦中常閃出意外當時血淋淋的畫面,晚上頻頻做惡夢、覺得不安、不想理人,和家人也不停吵架。

意外事件發生時,佩玲同事不幸傷亡,目睹過程的她受到不小驚嚇,但因經濟需要勉強打起精神繼續上班,以為忍一忍,時間過了就好了。但現在已經快半年,她心情愈來愈低落沮喪,毛病愈來愈多,她懷疑會不會真如婆婆說的「煞」到了?想到這種痛苦好像沒有結束的時候,就覺得無望。


身體沒受創,傷痛卻烙印心上


在重大意外事件發生裡,佩玲身體沒有受傷,卻已形成心理創傷。


進一步來說,當人親身體驗、目睹、聽聞到威脅生命安全、身體、重大意外等事件,帶來驚恐經驗會形成心理上的創傷,產生難以控制的害怕感、無助感、恐怖感。


在重大壓力事件發生近期可能觸發「急性壓力症」,出現在身心症狀如憂鬱、憤怒等強烈的情緒、與人相處有困難、迴避社交生活、失眠、惡夢、肌肉緊張、噁心、腹瀉、無助、恐懼等,形成生活困擾。若持續超過一個月之後,就可能形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TR診斷標準,將主要症狀分為三類:過度警覺、逃避麻木、及再度體驗創傷。


我聽過對再度體驗創傷最傳神的譬喻是,創傷經驗就像看一次又一次的槍戰電影,只是對當對事人而言,槍藥彈火是真實的。心理創傷就是這樣讓日常變成威脅。


慢性創傷折磨,更具殺傷力


而心理創傷的複雜,還在於形成的連鎖反應,例如當事人常迴避與他人接觸,不想要再碰到痛苦話題,情緒也會憂鬱或易怒。旁人若不理解,只會覺得對方難搞、不好相處,因此形成人際孤立或衝突,進而影響到婚姻或是職業生涯。


心理創傷的層面並不侷限於此,最新研究注意到引發創傷的範疇廣遠,童年創傷、虐待、家庭暴力、人際孤立等,都可能形成慢性創傷症狀。


以佩玲來說,工安事件發生後,婆婆聽到意外事件時叫她先不要回家,以免得帶回晦氣。婆婆的態度讓佩玲不敢置信,這樣的對待方式形成關係上的心理創傷。此後,和先生及家人為此衝突不斷,這二度傷害的殺傷力,不亞於目睹意外所產生的影響。


心理創傷不容易看見,卻嚴重折磨身心。就和身體受傷需要治療一樣。重大壓力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點,也必須要給予「心理救護」,給與當事人照護與支持。


如果我是當事人:安撫自己,自我照顧


有人問可以去收驚嗎?當然可以。去廟宇、教堂…..,透過一些儀式、透過信仰安撫自己,只要是可以帶來安心感的事情都值得一試。


但除此之外,不要害怕尋求專業協助,直接到精神科、諮商所等機構求診,先穩定身心,並建立復原力,這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同時也要進行自我照顧:


1、找值得信賴的對象,將內在的感受說出來,不要用孤單將自己鎖住。真的都沒有人可以說的時候,拿張紙找個安靜的地方把感受寫下來。


2、重大壓力容易讓人身心分離,因此要聚焦在自己身心。想抽離害怕時,可以刻意告訴自己「我現在聽到…….」、「我現在看到……」。或是走路時,感覺腳與地面接觸的感覺,用具體語言讓自己回到此時此刻,而不是一直困在過去的感覺中。


3、不要企圖用酒精、非法藥物來麻痺感覺,麻痺的效果短暫,但引起的副作用更大。


4、只要有一絲自殺的念頭、或傷害自己的想法,不要遲疑請立刻就醫。


如果我是親朋好友:陪伴傾聽


遇到心理創傷時,旁人的陪伴非常、非常重要。陪伴時,不需要給對方建議,不要一直追問細節,有時候太多的探問,對於當事人如同一再被戳傷口,可多鼓勵當事人找專業協助。


當事人沒有準備好要說,不要急著或強迫對方對你袒露,但你可以保持關心的態度,告訴對方如果需要你的時候,你一定會在。


如果對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而是以火爆脾氣或孤僻等方式相對,也可能是創傷反應。若你在看完此篇文章後,對心理創傷背景知識多一點瞭解,千萬別和他一起陷入強烈情緒、被激怒或拒絕接觸,試著多聊聊,只要沒有放棄,一定有正面效果。


陪伴心理創傷的人不容易,找幾位好友形成支持系統,避免個人情緒負荷過重,反而有負面效果。



【🎬直播預告 精神科求診逾130萬人,別忽略心理也會影響生理!】

⏰直播日期:4/12 (二)中午12:00

直播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VANICREAM

__心理竟會影響生理?!___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越來越多人發現心理上的 #焦慮 、壓抑等因素,會導致生理上出現許多變化,這次邀請到「杏語心靈診所心理治療師 – Anita」為大家講解許多由心理影響生理的狀況以及緩解妙招,務必準時鎖定直播!


___ 直播懶人包 ___

心理健康與否,會影響皮膚?

「它」是身體很重要的代謝和調節器官!

#壓力大 ,可能會有這些可怕症狀……

小孩的壓力竟不比成人少?!

簡單幾招,讓身心都健康!



中年轉職、媽媽罹癌,她全身浮現一塊塊紅疹…「說不出口的,身體都說了」正視悲傷,身心都好了 閱讀更多...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皮膚通透有光澤的人,日子通常不會過的太差。從事保養品經營的朋友有天問我:「皮膚科醫師常常向病患說,『不要壓力太大,放輕鬆一點』,心理壓力真的會造成皮膚的問題嗎?」

我不是皮膚科醫師,無法為皮膚下診斷,但是在第一線心理諮商工作上的確發現,人的情緒狀況會經由皮膚「洩漏天機」。

最鮮明的,日常生活裡,情緒透過皮膚的顏色變化說話,例如,生氣時面紅耳赤、害怕時臉色慘白、壓抑到極點面色鐵青、低落時臉色黯淡。而且這些膚色,即使用再厚的粉都很難遮掩住。

一樣遮不住的還有剛談戀愛的人,不管本來膚色如何,剛墜入愛河的人臉色都像拋過光一樣閃亮亮。戀愛中的人最美,這是有生理基礎的。

身體各種症狀,是心有話要說

人的情緒起起伏伏是正常的,但如果壓力過大,或是長期精神緊張,處於焦慮、抑鬱、沮喪等負向情緒,導致體內的內分泌、自律神經、新陳代謝系統受到影響,免疫力下降,就有機會變成身體症狀。

去年台灣Covid-19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大家第一次遇到類似封城的壓力,除了個人的生命備受危脅感之外,各行業也面臨生存戰。當時一位擔任高階主管的朋友,在接踵迎來的挑戰下,瞬間蕁麻疹發作,從頭頂髮下到腳底,滿是泛紅一塊一塊的不規則疹子,她調侃自己是體無完膚,沒有一寸是好的。

這種急性壓力引發的皮膚症狀,也發生在另一位朋友身上,這位朋友在中年轉職進修期間,母親檢查身體疑似癌症。平日自我要求高,侍母極孝的她,在安排就醫事宜時,無預警身體快速從四肢發出塊狀紅疹,經醫師診斷是皮膚急性過敏,而且反覆發作。

在許多碰到另一半外遇的伴侶身上,也常看到濕疹反覆發作、難以治癒;考生準備考試作息紊亂滿臉痘花(痤瘡),上班族壓力大,40好幾歲了,沒有青春一樣痘。

用生病迴避壓力,心病還需心藥醫

如果是心理因素所誘發出的皮膚問題,只從皮膚的問題著手,即使一時之間抑制住症狀,根源未解、病灶未除,只能治標而不治本。

有位男同學國二之後,只要一到第三堂課身體就開始發癢出疹子,學校通知家長帶回就醫,家長帶著孩子在皮膚科、風濕免疫科等科別作了許多檢查,問題無解。

在醫師的建議下轉而從心理層面著手,原來男同學是家中獨生子,父母都是高社經地位的人生勝利組,人生級距全項目A++,自詡沒有給孩子壓力。但是,優秀對他們來說如此天經地義,孩子也承受壓力而不自知。

男同學一方面在學業無法維持頂尖而焦慮,另一方面又遇到班上同學的關係霸凌,被冷暴力相待的他,午餐時間是他最難熬的時刻,但他也不敢向別人開口,不想上學也不敢講,而身體有症狀,他就可以順理成章離開學校,迴避這些壓力。

這位國中生遇到的是人際關係與自我要求問題,單從身體外敷內服再多藥物,只是徒勞。

聽身體的話,好好關心自己

症狀是身體在說話,是在提醒我們要好好關心自己怎麼了。

心病還需要心藥醫,該名國中生透過皮膚問題,創造了父母理解他的契機,在父母改變態度,也鼓勵與支持陪著孩子學習人際關係技巧,孩子的皮膚問題就解決了。

前面提到急性過敏發癢的朋友,她在看過幾次皮膚科醫師之後,注意到自己在專心工作時會忽略掉皮膚的癢,工作結束後開始憂心就又發癢。

她靜下心來觀察自己怎麼了,感受到自己在課業壓力及家人生病的交迫下,藏著悲傷情緒。她選擇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好好感受自己的悲傷。當悲傷被正視之後,皮膚問題也就不再犯。

要保有好的膚質,要身心雙重照顧,既然壓力是皮膚殺手,做好膚質基礎照顧,培養解壓能力是最佳途徑:

【情緒解壓】

1、多注意自己情緒變化:留一些時間讓自己察覺「怎麼了?」將情緒當成線索,順藤摸瓜找問題的壓力源,即使問題一時無法解決,但情緒一旦被理解,就比較能過去。

2、多運動:運動能夠增加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也能刺激分泌多巴胺、血清素等讓人感覺愉悅的激素分泌。即使是簡單的散步,都有舒緩情緒的大大效果。

3、多與人連結及感恩:多與人連結互動,有助於安穩神經,感恩的心情也能創造幸福感,試著練習說「今天我要謝謝你(或自己),___________」。這是保持好心情的金句,而好心情可是最佳美容聖品,不管在什麼年紀。

【日常照護】


1、少刺激性物質:飲食不要吃太多油炸、加工食品、過辣、過鹹的食物;生活減少接觸易誘發過敏的化學物品等,如家用清潔劑。

2、少熬夜:維持穩定的睡眠量,讓肌膚有修復時間。

3、少陽光紫外線照射:紫外線會造成皮膚的細紋及老化、黑色素的生成,注意防曬寶貝皮膚。



一件S號T恤讓她鬧到離婚!婚姻毀滅都從縫隙開始,修補關係「5原則」,把摩擦變愛的養分。閱讀更多...

老子《道德經》裡有一句話說,「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凡物好好珍惜,好好使用,有破損時修裡,就能恆常存有。其實,該修就修,能補就補的精神,放在婚姻關係裡一樣適用。


長期為深陷關係困擾的伴侶們諮商,看著曾經相愛誓言要共度一生的兩個人,變成滿滿的怨懟,如果要追溯關係是何以走到幾乎山窮水盡這一步?10對裡有9對在關係出現重大危機前,已經有許多或大或小的扞格,但因為問題乍看之下不夠嚴重,也就忽略了。


但是,關係的毀滅就是從這樣小小的縫隙開始的。


最近日劇《大豆田永久子與她的三個前夫》很受中年族群討論,這部戲是大豆田女士(松隆子飾演)周旋在三個前夫之間的浪漫喜劇。因為這齣戲,久違的朋友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特別敲我,問我看了沒?


離婚的理由,常常微不足道


鍵盤的那端她貼了一個鬼臉圖說:「現實生活中前夫才不會那麼可愛。」她接著問:「你有沒有發現與女主角三次離婚的理由都很微不足道?」


朋友之所以關注在離婚的理由我可以理解,因為她在要步入中年之際,就是以她所謂「很鳥」的理由宣布婚姻告終。


她和前夫離婚的導火線是一件留在車內的S號T恤,她問先生怎麼會有女T在車上,先生不耐煩回她「無聊!神經質」。她覺得委屈心中希望先生道歉,先生認為自己被汙衊堅不低頭。


氣頭上兩人開始分房,心頭疙瘩形成慢性的情緒蔓延,漸漸對肢體碰觸反感,兩人不冷不熱的共同生活著,一轉眼9年性生活掛零。直到朋友有個在其他城市工作的機會,兩人簽字離婚。


S號T恤無辜,不在乎對方才致命


「S號T恤」是無辜的,在爭執的第3天我的朋友就透過共同的朋友知道,是公司辦活動他借車出去,工讀生臨時換裝遺落下來的,但兩人相處過程堆疊太多小小的不滿沒被處理,彼此都覺得對方不在乎自己的感覺,這才是致命傷。


「許多夫妻會離異不是毀於外遇,而是感到對方不可理喻就開始毀了」,朋友下了這樣的結論,不無道理。



生活中再小的事情,對關係裡的人來說,只要對方在意那就大事。例如,一方不願意去丟垃圾,對另一方來說,不是垃圾丟不丟的問題,而是隱藏在這要求下的「你在乎不在乎我的感受?」這樣的案例可以類推到日常的大大小小的事。



這些關係裡的扞格,如果及時處理,儘管殘留有情緒,但不會有大礙。就像一一些小小的擦傷,處理塗個藥幾天就好了,可是如果放著傷口不管,甚至還用髒水一直潑它,一旦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時有截肢、甚至生命的危險。


傳統療法「4句箴言」學起來


要如何避免關係因為維修不良而產生遺憾呢?我個人實驗夏威夷的傳統療法4句箴言「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心得是效果不錯。


和先生遇到互動不愉快時,我的修為還沒辦法在氣頭上說出這些話,但我強迫自己在心裡默念一次,這會讓我安神,比較不會因為被委屈和怒氣淹沒而讓衝突加劇。



除此之外,修補關係時有5個原則需留意:


1、不在怒氣未過時,急著「溝通」


有一個藥品廣告說「先求不傷身,再講求療效」,這也是親關係發生摩擦時的溝通原則。在摩擦衝突還在進行時,雙方都有各自的委屈,不要急著想和對方「溝通」,因為在情緒當下,展現出來的態度通常是指責與質問。


2、暫緩爭是非,論對錯


發生衝突第一時間不要爭是非、論對錯,再有道理對方聽起來都是對自己的否定,人被否定時防衛心自然而起。一不小心,就會導致砲火更猛烈的第二輪的衝突。

3、聚焦在自己的感受


先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釐清一下自己當下的感覺是什麼?如果只能回答「我就是生氣」也沒關係,至少你已經知道自己在生氣。會這樣說的原因是,人氣頭上時根本就是腦中空白,連自己的狀態都不清楚,這樣容易有失控行為。


接下來,弄清楚自己在乎的點是什麼?自己清楚了,才有辦法讓對方理解。


4、無法察覺感受就先注意身體變化


無法停下來感受時,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注意自己呼吸有沒有比較急迫?手有沒有麻麻的?腳會想發抖嗎?這是情緒的移轉,同時也讓腦袋冷卻,等理性恢復運作要說再來說。


5、向對方表達感受及需求


整理好之後,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還有期待對方可以怎麼回應,千萬不要陷入「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的圈套裡。也千萬不要以漠視來因應,要知道「漠視」可是與「輕蔑」、「批評」、「防衛」並列為惡名昭彰的摧毀親密關係的「末日四騎士」。


一段真實的親密關係不可能沒有摩擦,掌握好處理的原則,隨著這些挑戰克服,這些經驗會反過來成為關係的養分,加深彼此的羈絆。


她43歲失業,被媽諷吃飽沒事幹!父母關心方法錯了是災難:顧好自己日子過開心才對。閱讀更多...

家有成年子女,卻總是困於衝突不斷,苦於覺得子女不在乎自己,總是為子女擔心這個,操心那個,檢查一下,是不是自己缺乏安全感作祟。

在電話中無意間得知在外地工作的女兒,受到疫情影響已經失業一段時間,卻仍住在台北租來的小套房,麗貞(化名)怒不可抑,大罵女兒「不長腦袋,沒收入還花錢付房租,死在外面都沒有人知道」,她命令女兒立刻退租回家。

女兒有自己的計畫,不聽媽媽的指示,麗貞照三餐去電,責備她讓父母擔心,怪她不孝,嘲諷她吃飽沒事,不關心家人安危。母女倆為此關係惡劣,彼此都很不開心。

缺乏安全感,加重情緒問題


人在壓力過大或過久時,情緒會緊張、焦慮、憂鬱,甚至進一步有失眠、食慾不振、過敏等身心症狀。疫情爆發以來,身心出現狀況的人愈來愈多,除了外在環境因素之外,個人內在缺乏安全感,也是誘發或加重這些情緒問題的原因。


內在安全感會影響我們如何因應環境變化,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世界是危險的,充滿了各種危機。因而,將多數的心力都用在偵測危險,時時在提防危機來襲。而這樣的情境,也容易形成認知上的偏差。這些常見的認知偏差有:


  1. 過度類推

  2. 混淆推測與事實

  3. 非黑即白,思考沒有彈性

  4. 將自己的問題與他人問題混為一談


以麗貞為例,她認為女兒沒有退租房子就是腦袋不靈光、不知變通,事實上,女兒早細算過押金沒收等條件,也和房東談好調降租金,麗貞憑單一訊息,就武斷認為女兒不精明,犯了過度類推的毛病。


同時,她推測女兒沒有上班就是閒閒沒事,但女兒藉這段時間進修線上課程,為轉職做準備,麗貞聽不進去這些,認為沒上班等同不務正業,是女兒不想返家的藉口,她把個人推測和事實混為一談。


而女兒不回家,就是讓她擔心,就是不孝,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讓自己和女兒都受苦。


我都是為你好,是經典界線混淆句

「將自己的問題和他人的問題混為一談」,無法分辨出人我之間的界線,這種認知偏差對親子關係所造成的扭曲影響更是嚴重。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是這種人我界線混淆的經典句子。


當父母親在說這一句話時,他們是真的相信自己是在為子女打算。儘管出發點是善意的,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我都是為你『好』」,這個所謂「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根本沒有顧及到當事人的意願及心情。


父母把自己的期待當成孩子的期待,結果就是阻礙子女的自由發展。我見到許多已過中年的人,談到當年不敢不想忤逆父母的意,但過了大半生之後,覺得自己像沒有活過。遺憾!如此之深。


愛沒有錯,但方法錯了是災難


有一些人會不解說:「我愛自己的孩子錯了嗎?」


愛,當然沒有錯。但方法錯了是災難。當父母自己的安全感不夠時,會用各種變形的方式向外求來彌補自己匱乏,例如用過度關心、支配、控制、溺愛,甚至暴力等行為,來塑造自己的安全感。


所以,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付出看似犧牲無盡,但另外一面,也可能是父母滿足自己需要的自私。


以麗貞為例,她對女兒的憤怒,不可否認有的有著對女兒的關心,但是她的過度擔心,反應的是自己對環境的焦慮,她平時習慣用命令的方式對待家人,要把所有的事情攬牢牢。在疫情這種不是個人所能掌控的氛圍下,焦慮讓麗貞的支配行為更強,衝突也就更多。


成年女兒的心聲:快不能呼吸

聽了許多麗貞的故事,不知道在讀者的想像裡,她的女兒幾歲?


我認識麗貞的女兒,今年43歲,早就是獨立自主的成熟女性。有一個這麼容易擔心又強勢的媽媽,她說,「我知道我媽媽很關心我,但是太多了,讓人呼吸不過來。」於是,女兒自救的方法就是保持距離。



母女這種相處方式,對彼此都是折磨。如果麗貞真的想要為女兒好,或者想讓自己的生活的輕鬆一些,勢必要改變自己的態度。


想對女兒好,麗貞可以問女兒「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有沒有需要家人協助?」、「媽媽可以做些什麼?」這樣的單純的表達關心,已經足夠。


如果想讓自己輕鬆一些,麗貞需要練習讓自己靜下心,靜下觀察自己是怎麼了?是害怕疫情帶來的威脅嗎?想要女兒的陪伴卻說不出口嗎?一直用嘲諷、怒罵的,用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想要讓對方懂自己的心意,太困難了。學習直接說出需要,只要願意試,說出口一定會感受到不一樣。



總是忍不住為孩子操心的天下父母,成年子女不再是孩子了,請將目光從他們的身上移開,不要一直看子女怎麼了,要相信沒有你,他們也可以活得好好的,那正是你想培養他們的能力。


當他們已經俱足時,你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把自己顧好,把日子過的開心,良好的成年親子關係,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平凡日常都被改變,但總有相應而生的新生活!面對壓力情境,聚焦「3面向」正念化解。閱讀更多...

疫情籠罩陰影未散,愈來愈多的人說,「壓力好大!」


病毒環伺威脅,媒體大肆宣揚死亡率的問題,買個菜要全副武裝,不然就是被罵沒事不要趴趴走,居家遠距辦公,一家幾口窩在屋子裏,沒事看久了也煩躁,工作不曉得還能不能保,疫苗一天到晚有人吵……。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是全球性,對個人的健康、生活、經濟、教育、人際關係等影響都是全面性的,舊的秩序被推翻了,新的還在劇烈變化中。強度過強、時間過長的壓力形成慢性壓力,會導致憂鬱、沮喪、憤怒等情緒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不管在疫情蔓延之際,或是後疫情時刻,都會是嚴峻的挑戰。比台灣更早爆發疫情的韓國,今年調查顯示,每5個韓國成年人,就有一位擔心自己罹患憂鬱症,而日本去年10月有則頭條新聞讓人心驚,去年10月日本該月份自殺死亡人數,比該時間疫情自爆發以來「累計」過世的總人數還要高。



疫情之下,人人壓力大如山



疫情所造成的壓力壓垮人數有多少?一時之間難以用數據顯示,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兩者之間有關聯。


因此,抗疫不只是防止病毒,同時也要提升心理免疫能力,避免被日益沉重的壓力壓倒。那要如何因應疫情下的壓力?


人的認知、情緒、行為是三位一體,面對壓力情境,我們可以順著這三大部分,來自我調節,學習與壓力共處。



一、認知:面對現實,這是一場長期抗戰



「疫情快結束,快快回到以前的生活。」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盼望,我也是。但新冠肺炎病毒很狡猾,參考國外經驗,多國多城市都有反覆解封再封的經驗,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這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鬆懈的事。


更殘酷的是,即使疫情結束,有些生活習慣一旦被改變,可能就很難回得去。所以,病毒被控制了,還是有新的生活狀態要調適。


如果懷著過高期待,眼前所見的都是不順己意,生氣、焦慮、擔心,每天都在失望與挫折當中積累壓力。


接受現在就是「非常時期」,在這特別的時期內,變動與變化是常態,沒有人能保證疫情會怎麼變化,所以練習把自己照顧好。照顧好自己就是保護別人。



二、情緒:維持心情的穩定,提升免疫力



過度強烈的情緒有損身體健康,從中醫角度《黃帝內經》說,「怒傷肝」、「怒傷肝」、「恐傷腎」、「悲傷肺」,憤怒、恐懼、悲傷等情緒,都有對應的器官。從西醫的觀點,情緒上的問題,能發引自律神經失調、腸躁症、胃食道逆流等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本身就是一場免疫力的戰爭,遠離病毒與提升個人免疫力要雙管齊下。


有時候,我們情緒失調但自己不見得意識到。注意一下,最近有沒有這些情形,例如「有人說你脾氣變差了」、「有人說你氣色不好」、「食慾改變,以前是吃貨,現在對食物沒興趣,或是變成暴食」、「控制不住情緒罵人」、「莫名想哭」、「睡不著,起不來」、「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這些都是我們情緒變化的警訊,請千萬要重視這些訊息並關照自己,找身邊的人談一談,記得,這時候讓同溫層發揮溫暖的力量,只要開口一定會有回應。如果情況持續惡化,請就醫讓專業的人員協助。


平時在情緒保健上,先用「可控」與「不可控」的分類法,歸納我們的情緒刺激源。「可控」是你可以掌握、做到的,「不可控」是我們無能為力的。


將心思焦點放在「不可控」的事情上,會讓人焦慮,增加心理壓力;放在「可控」的項目,掌控感會讓人安心、有力量,降低壓力。


舉例來說,擔心「疫情萬一失控怎麼辦?」可控的項目是:「我決定不去想這個問題」、「保護好自己,盡量少移動」、「提醒親朋家人防護措施」、「口罩戴好,多消毒」……。把可以做的內容列下來,至於個人能力無法及的部分,就擱著吧!



三、行為:聚焦在當下生活,做你可以做的事情



人一焦慮就會想要做點什麼事來消弭不適的感覺,因此,有的人不停的罵、罵、罵,尤其是藉著網路的匿名性,放肆宣洩情緒;有的人努力買、買、買,讓囤貨來創造安全感;有些人花了大量的時間,盯緊疫情相關的訊息,生活只剩下提防疫情這件事。


當事人通常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反應對問題解決幫助有限,也無法有效降低焦慮。相反的,因為看不到成果而更感挫折,壓力更大。


面對焦慮的最佳方式就是「直面」它,先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正視自己真正擔心的是什麼?然後採取相對應的行動。舉例來說:



1、擔心染疫:就盡量做好保護措施


口罩、護目鏡,多洗手、酒精消毒,盡量少移動,與人保持安全距離。有疫苗可施打時,趕快打。不要聽信小道消息,不要人云亦云,無意中傳假消息,會害人也害己。


2、憂心經濟:想一想可以做什麼


我參加的一些網路社團,善於廚藝的社區芳鄰,手作在網路上販售,滷味、水餃、甜點,有的人直接表明,因為疫情失業需要養家,把手藝拿來掙現金,下單並打氣的人並不少。


3、害怕未來發展:等待的時間別閒著


我認識的一位業務主管,因為三級警戒收入銳減,這段時間也無法拜訪客戶拓展業績,但他立刻安排線上訓練課程,將這視為難得的時機,剛好可以加強員工訓練,並讓部門轉型。


或者,以授課、演講為主要業務項目的心理師,三級警戒一宣布,手邊的工作立刻急凍,悉數取消,但有的人馬上麥克風、鏡頭、網美燈準備好,立即透過線上發聲。


《孫子兵法》說,「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當我們有所準備時,不安感就能降低,壓力也會降載。



我很喜歡「愛,是人類一切終極的渴望」這句話。



這是全家族在納粹集中營被迫害,經過人間煉獄只剩下他一人存活的法蘭克(Frankl),後來成為意義治療大師,他深信不論怎麼樣的情境人都是有選擇的。


新冠肺炎衝擊了生活,改變很多本來理所當然的事,面對這些壓力時,不要忘記,人也是充滿彈性的,不迴避困難,總會有相應而生的新生活,不要忘記人終極的渴望是「愛」,對自己、對別人都溫柔一些,遇到難處時,告訴自己沒關係慢慢來,一定,會不一樣的。


防疫戰爭還沒完,親密關係先陣亡?5個轉念現在開始做:疫情會過去、親密是一輩子。閱讀更多...

台灣Covid-19疫情驟變進入三級警戒,學生遠距教學,大人分流居家辦公,平時各自忙碌的家人,被迫要長時間共處。外有病毒威脅,內有關係要面對,在這非常時期,家人能夠好好相處是嚴峻挑戰。



疫情的變化讓大家高度緊繃,但相較其他國家,台灣其實過了一年半有如平行時空的太平日子,現在,才開始體驗Covid-19生活。借鏡他國經驗,包括美日等都有數據顯示,疫情居家隔離期間,家庭暴力求助案例大增。


家人間相處不是容易的課題,每年春節4、5天的團圓時間,常讓很多人崩潰,而這還是可以群聚到處活動的狀態。


現在是關在房子裡面,網路上有梗圖說,「 比起打疫苗,很多家長最近想打的是幼苗!」其實,有幼童照顧反而可以分散注意力,那些早已存在的婆媳問題、親子衝突、夫妻、手足互看不順眼,無處可逃需要直面,這樣的張力才是可怕。



一、減少三密 創造和諧氣氛



疫情讓人害怕、焦慮、緊張、生氣,家人間無法好好相處,會更激化這些負面情緒,家庭暴力這樣的事情一定要避免,防範暴力外,還要進一步注意家人在相處之道,以免防疫戰爭還沒打完,親密關係先陣亡。


其實,減少「三密」-「密閉、密集、密接」,更是在家防疫的重要原則。


在家活動空間受限,被迫緊密共處時,運用減少「三密」精神,就能減少衝突發生的機會。



二、透過整理,讓一人一世界



另外,台灣居家空間普遍不大,都會區常見的公寓規格三房兩廳,客廳、餐廳、臥室,或再加個書房,空間就這些,繞來繞去總會碰到人。


把動物關在一個小籠子,久了就會開始互打起來,而人雖有理性,但在同一空間過長,自然「ㄚ雜」起來。居住環境的研究也顯示,居住在狹隘和環境差的空間,成人會有較高的暴力傾向,也會有較高不安全感、不穩定感、壓力大。


空間大小沒有辦法一時改變,但我們可以透過整理的方式讓空間變舒適一些。密閉的空間盡量疏通,藉這個機會斷捨離,不要讓用不上的物品,佔據了寶貴空間。動手整理是擴充空間最有效益的做法。


家裡需要權充辦公室、教室、娛樂場等多功能,理想的狀態是一人一室,例如夫妻同時需要居家上班,可以一個在客廳,一個在臥房。只能共用同一空間的,也要劃分好個人專屬的辦公、學習空間,一張小茶几、一個小角落,都好。


有個人的專屬空間、位置,可以讓人有安定感,人安定了也能降低急躁,減少衝突。



三、分割時間,減少密集接觸



疫情前,一家人上班上學,加班應酬補習社交,家人能同在共處的時間能有4、5個小時已經算多了,但現在能不移動就不移動,家人相處時間可以長達24小時。


許多家中掌廚者哀號,一早被問「要吃什麼?」,不然就是問家人想吃什麼,回答「簡單煮就好」、「隨便」、「都可以」,然後菜一上桌,小的說「我不要吃」,老的說「沒有別的嗎?」很忍耐才能控制自己不要把筷子當箭射過去。


還有一種是,被當媽祖婆要有求必應。一位朋友說,「我家充電線不見了、有蟑螂、沒有飲料、怎麼會停電、慢性病藥沒有了,不看診可以拿藥嗎?……通通來找我」,快崩潰地她說,「1999(台北市單一陳情系統)會塞機,我是隨時要馬上辦」。


以上是相處失衡的徵兆,接下來很容易就變成衝突,或者累積不滿、怨懟情緒。


非常時期,相處已經很密集了,不能讓時間再被密集的使用著。把辦公室那一套拿出來,首先權責劃分,不要將家務集中集中在單一人身上。然後,把時間表列出,貼在門口貼在冰箱都好,讓大家知道你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教大家尊重你的時間運用。


有意識地讓頻繁的接觸降載,才能換得有品質的互動。



四、親密不緊密,保有各自餘裕



許多人錯把緊密當親密,把家人的事都當成自己的責任,無形中侵入他人的界線而不自覺。尤其,疫情讓人焦慮,人在焦慮時,特別會想控制或是依賴別人,想緊緊抓住對方。


這時,要有意識提醒自己不要過度干預他人的生活,例如子女關在房門內,就不要硬要敲門要她/他出來吃飯,先生要熬夜也不用生氣他不早睡。


天下的事情分為「可控的」與「不可控的」。區分的原則很簡單,無法操之在己的都屬於不可控,家人當然有自己的意志,當然是不可控的:過度的控制、依賴只是徒勞增厭,但我們做自己可控制的部分。


例如,先生熬夜趕報告,不用去喊停,因為要不要停下來決定權在他,是不可控的。但是,你可以幫他泡杯茶或是問問要不要吃點小東西,這個決定權在你,是可控的。


適當的距離拉開來,相處上也才能有轉圜自在的餘裕。



五、記得,疫情會過去、親密是一輩子



家人間的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防禦病毒維持身體健康,同時也要注意心理的防疫,保持平穩的情緒,運用減少「三密」技巧相處,並且多開口對家人說說「謝謝你」、「沒關係」、「慢慢來」、「你做的很好」、「還好有你」。


疫情會過去,但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可是一輩子,轉個念,危機也是轉機,能有這麼多的時間可以共處,值得藉此好好經營,創造共同回憶。


熟年離婚成災,都從生活裡碎石細沙開始崩塌!10張A4寫不完的理由,2技巧化解。閱讀更多...

比爾蓋茲夫妻離婚了!「首富也有洗碗問題?」、「金錢不是萬能」、「為了節稅嗎?」各式評論和臆測在社群媒體炸開來。


注重家庭、熱心公益、富有人道精神,這是65歲的比爾蓋茲與56歲的梅琳達夫妻的公眾形象,他們穿著簡樸羊毛V領衫,在陽光下相依偎燦爛笑著,他們談共同的理想與目標。


比爾夫妻就如靈魂伴侶,讓大家對這世間制度還有一絲絲的相信。因此,當這段從黑髮到兩鬢成霜27年的婚姻,仍然走向分手之路,格外讓人感慨。


少年夫妻老來絆?



比爾夫妻的分手,只是國際間興起中老年人離婚潮的小浪花,不只是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社會,亞洲地區韓國、日本也是如此。喜歡勸合不勸離的台灣呢?中老年人的熟齡離婚對數,也是持續走高。


現下,中老年熟齡族的婚姻是怎麼了?


最近讀《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一書,有一句話讓人很有感,作者洪愛珠說「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感情這事,真的就是這樣啊!尤其中年過後,看似沒有無甚大威脅的小事,你以為情比石堅怕甚麼,隨著時間風化,終至土崩瓦解。


真要列出摧毀熟齡族婚姻崩壞的原因,10張A4紙都寫不完。以我在診療室臨床經驗濃縮匯整,我的觀察是夫妻間對關係變化的「不察、不覺、不為」是最大婚姻殺手。



最容易被夫妻忽略的現象有:



一、失去共同目標,生活缺乏交集



年輕時為事業打拼,為添購日用所需,為買一間屋子,共同為將來計畫前進。過了中年之後,事業成果多半塵埃落定,生活型態大致定型,交集變少。育有子女者的夫妻,共同撫育教養子女,常是生活最大共同目標,現在子女漸離巢,不離巢的也不會鳥父母了,子女無法再當焦點。


如果沒有刻意製造生活的交集點,自然愈來愈疏離。



二、成長步調不一,忍無可忍想放生



比爾蓋茲夫妻在離婚聲明裡指出,「不再相信彼此能以夫妻的身分,在生命的下一階段共同成長」。之前,沒有人公開以此當作離婚公開聲明,但「無法共同成長」,的確是許多夫妻走不下去的理由。


年輕時夫妻彼此基礎也許差異不大,但「時間複利」很驚人。有一位朋友婚前在小工廠當行政助理,認識專科的先生,結婚時夫家有點不滿她沒有大專學歷。但她婚後持續進修,認真工作現在升到協理,熱衷運動也拿了碩士學位。而維修工程師的先生20年如一日下班打電玩,連報稅都不會。


她說先生不是壞人,但看到他玩電玩的背影,她已經厭煩到想把鍵盤砸到他頭上,覺得再這樣一起生活下去,是自己的可恥,於是她決定放生老公。



三、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心灰意冷



雙打的球賽如果只有一人獨自在揮拍,搭檔不僅不動還三不五時指點一下,你這裡姿勢不對,那裡出手時機太慢,想想,這樣的球賽打得下去嗎?對於一直在關係裡付出的人,遇到的就很像這樣的情況。


這種組合常有很能忍的一方,通常忍到受不了時,才會提出要求。如果這是少數提出要求還無法獲得回應,好不容易開口的當事人會很受傷。一次兩次三次……,感情被磨到殆盡。一旦下定決心離開,心意通常很難回轉。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為熟齡婚姻趨吉避凶嗎?當然有,做到下列項目,可以讓婚姻更保安康。



1、沒事找事一起做



說真的,過了中年之後,真的沒有什麼事是非要對方不可的。但就因為是這樣,所以要特別沒事找事一起做。


一起散步,很好!一起窩在電視機前面看很難看的節目,很好!疏離是感情的冰箱,要有基礎的相處「量」,從「量變」才能有機會「質變」。這些點點滴滴相處的時間,就是愛的維骨力,讓情感不疏鬆。



2、認真聽,慢慢說,常常看



熟齡夫妻的溝通常敗在過程「快問快答」,以為最了解對方而有聽但沒有聽進去。自信老公一個眼神就知道他想幹嘛,卻連對方在外面有孩子都還不知道,這樣的故事不是只有一二。


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出在犯了只聽自己想聽的,急著說自己想說的毛病,沒有理解對方的意圖。


慢下來!當對方開口時,試著不要急著回應,多停留兩秒,想一想對方要說的是什麼?有話有事有心情,一定要說,但慢慢的說,確定對方真的聽懂真的知道。


眼睛是最能傳遞感情的器官,據說,雙方能凝視6秒就能墜入愛河。我沒找到此原則是否有年齡差距的實驗根據,但能確定的是鄙夷、輕蔑的眼神,絕對是關係裡核彈級的威脅,再生氣也不要在對方面前展露。



練習看對方的眼睛,通常你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氛圍,如果可以堅持,你會讀到一種空氣,愛。


首頁 / 閱讀更多:進入 【Blogger】


FB

活動邀約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