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內部對阿季的派令有一些傳言,有人說她是功高震主被惡整,有人說是高層相信老人耐磨有手腕,畢竟公司在東南亞設廠期間,遇過幾次在地員工罷工,當時的主管罩不住,最後是依靠阿季在內的一批資深主管緊急救火成功。
對於傳聞阿季自有衡量,如果再早幾年,她一定是毫不猶豫的馬上點頭。她在這家公司結婚、當媽媽、離婚,與公司同步成長,公司的年報就是她的日記。前夫離婚時說,「妳是嫁給工作,不是嫁給我。」她很難否認。
公司給的薪資夠她獨力將兒子送出國讀書,但兒子的感受是他妨礙了媽媽工作所以被送出國,錯過建立親密關係的時期,母子倆人維持著淡淡疏離的親子關係。
年初,阿季參加前主管的告別式,退休不到2年的主管就這樣告別人間。「如果自己離開了,留下來的是什麼?」不時出現的肩頸痠痛、自律神經失調、睡眠變差,這些症狀都不請自來,即使自己想要如以前一樣戰鬥,偶而閃過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觸,實在駭人。
私人企業是「不進則退」的競爭環境,到中高齡,這時的「退」往往是直接「被退場」。這次的派令,既是給老將的舞台,也是職場殘餘價值的利用。
阿季有點慌,她的成就感建立來自於工作,上了許多主管成長課程,她意識到自己一直在逃避回答「拿掉工作之後,我是誰?」其實,這也是許多身在職場中年人共同的處境。
當一個問題存在卻不願意面對,自然而然就容易變成焦慮。表面上困擾的是要不要選擇接受外派,但阿季意識到,這是攸關人生下半場怎麼過的大提問。
從職位上退役下來,但生活仍然要過,沒有現有的工作之後,日子可以更輕鬆精彩,也可以是無聊萬分,端看自己怎麼設計。
退休規劃是職涯「以終為始」的思考,阿季從退休角度發想,外派這件事就當成畢業作,多了點活動趣味。而且想到終須一別,再討厭的事情,好像也沒那麼不好受。從經濟層面看,這一段時間可增加退休的預備金,並預備新生活。
在職時思考退休規劃,有一個潛在功能是鬆動僵化的思維。思考的過程,阿季也摸索出不用一翻兩瞪眼的「辭職」或「留下」,而是試著提出「半半方案」,與公司談駐點時間減半,另外一半時間她以顧問的方式協助新人。
在重大意外事件發生裡,佩玲身體沒有受傷,卻已形成心理創傷。
進一步來說,當人親身體驗、目睹、聽聞到威脅生命安全、身體、重大意外等事件,帶來驚恐經驗會形成心理上的創傷,產生難以控制的害怕感、無助感、恐怖感。
在重大壓力事件發生近期可能觸發「急性壓力症」,出現在身心症狀如憂鬱、憤怒等強烈的情緒、與人相處有困難、迴避社交生活、失眠、惡夢、肌肉緊張、噁心、腹瀉、無助、恐懼等,形成生活困擾。若持續超過一個月之後,就可能形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TR診斷標準,將主要症狀分為三類:過度警覺、逃避麻木、及再度體驗創傷。
我聽過對再度體驗創傷最傳神的譬喻是,創傷經驗就像看一次又一次的槍戰電影,只是對當對事人而言,槍藥彈火是真實的。心理創傷就是這樣讓日常變成威脅。
而心理創傷的複雜,還在於形成的連鎖反應,例如當事人常迴避與他人接觸,不想要再碰到痛苦話題,情緒也會憂鬱或易怒。旁人若不理解,只會覺得對方難搞、不好相處,因此形成人際孤立或衝突,進而影響到婚姻或是職業生涯。
心理創傷的層面並不侷限於此,最新研究注意到引發創傷的範疇廣遠,童年創傷、虐待、家庭暴力、人際孤立等,都可能形成慢性創傷症狀。
以佩玲來說,工安事件發生後,婆婆聽到意外事件時叫她先不要回家,以免得帶回晦氣。婆婆的態度讓佩玲不敢置信,這樣的對待方式形成關係上的心理創傷。此後,和先生及家人為此衝突不斷,這二度傷害的殺傷力,不亞於目睹意外所產生的影響。
心理創傷不容易看見,卻嚴重折磨身心。就和身體受傷需要治療一樣。重大壓力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點,也必須要給予「心理救護」,給與當事人照護與支持。
有人問可以去收驚嗎?當然可以。去廟宇、教堂…..,透過一些儀式、透過信仰安撫自己,只要是可以帶來安心感的事情都值得一試。
但除此之外,不要害怕尋求專業協助,直接到精神科、諮商所等機構求診,先穩定身心,並建立復原力,這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同時也要進行自我照顧:
1、找值得信賴的對象,將內在的感受說出來,不要用孤單將自己鎖住。真的都沒有人可以說的時候,拿張紙找個安靜的地方把感受寫下來。
2、重大壓力容易讓人身心分離,因此要聚焦在自己身心。想抽離害怕時,可以刻意告訴自己「我現在聽到…….」、「我現在看到……」。或是走路時,感覺腳與地面接觸的感覺,用具體語言讓自己回到此時此刻,而不是一直困在過去的感覺中。
3、不要企圖用酒精、非法藥物來麻痺感覺,麻痺的效果短暫,但引起的副作用更大。
4、只要有一絲自殺的念頭、或傷害自己的想法,不要遲疑請立刻就醫。
遇到心理創傷時,旁人的陪伴非常、非常重要。陪伴時,不需要給對方建議,不要一直追問細節,有時候太多的探問,對於當事人如同一再被戳傷口,可多鼓勵當事人找專業協助。
當事人沒有準備好要說,不要急著或強迫對方對你袒露,但你可以保持關心的態度,告訴對方如果需要你的時候,你一定會在。
如果對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而是以火爆脾氣或孤僻等方式相對,也可能是創傷反應。若你在看完此篇文章後,對心理創傷背景知識多一點瞭解,千萬別和他一起陷入強烈情緒、被激怒或拒絕接觸,試著多聊聊,只要沒有放棄,一定有正面效果。
陪伴心理創傷的人不容易,找幾位好友形成支持系統,避免個人情緒負荷過重,反而有負面效果。
直播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VANICREAM
__心理竟會影響生理?!___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越來越多人發現心理上的 #焦慮 、壓抑等因素,會導致生理上出現許多變化,這次邀請到「杏語心靈診所心理治療師 – Anita」為大家講解許多由心理影響生理的狀況以及緩解妙招,務必準時鎖定直播!
___ 直播懶人包 ___
心理健康與否,會影響皮膚?
「它」是身體很重要的代謝和調節器官!
#壓力大 ,可能會有這些可怕症狀……
小孩的壓力竟不比成人少?!
簡單幾招,讓身心都健康!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皮膚通透有光澤的人,日子通常不會過的太差。從事保養品經營的朋友有天問我:「皮膚科醫師常常向病患說,『不要壓力太大,放輕鬆一點』,心理壓力真的會造成皮膚的問題嗎?」
我不是皮膚科醫師,無法為皮膚下診斷,但是在第一線心理諮商工作上的確發現,人的情緒狀況會經由皮膚「洩漏天機」。
最鮮明的,日常生活裡,情緒透過皮膚的顏色變化說話,例如,生氣時面紅耳赤、害怕時臉色慘白、壓抑到極點面色鐵青、低落時臉色黯淡。而且這些膚色,即使用再厚的粉都很難遮掩住。
一樣遮不住的還有剛談戀愛的人,不管本來膚色如何,剛墜入愛河的人臉色都像拋過光一樣閃亮亮。戀愛中的人最美,這是有生理基礎的。
人的情緒起起伏伏是正常的,但如果壓力過大,或是長期精神緊張,處於焦慮、抑鬱、沮喪等負向情緒,導致體內的內分泌、自律神經、新陳代謝系統受到影響,免疫力下降,就有機會變成身體症狀。
去年台灣Covid-19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大家第一次遇到類似封城的壓力,除了個人的生命備受危脅感之外,各行業也面臨生存戰。當時一位擔任高階主管的朋友,在接踵迎來的挑戰下,瞬間蕁麻疹發作,從頭頂髮下到腳底,滿是泛紅一塊一塊的不規則疹子,她調侃自己是體無完膚,沒有一寸是好的。
這種急性壓力引發的皮膚症狀,也發生在另一位朋友身上,這位朋友在中年轉職進修期間,母親檢查身體疑似癌症。平日自我要求高,侍母極孝的她,在安排就醫事宜時,無預警身體快速從四肢發出塊狀紅疹,經醫師診斷是皮膚急性過敏,而且反覆發作。
在許多碰到另一半外遇的伴侶身上,也常看到濕疹反覆發作、難以治癒;考生準備考試作息紊亂滿臉痘花(痤瘡),上班族壓力大,40好幾歲了,沒有青春一樣痘。
如果是心理因素所誘發出的皮膚問題,只從皮膚的問題著手,即使一時之間抑制住症狀,根源未解、病灶未除,只能治標而不治本。
有位男同學國二之後,只要一到第三堂課身體就開始發癢出疹子,學校通知家長帶回就醫,家長帶著孩子在皮膚科、風濕免疫科等科別作了許多檢查,問題無解。
在醫師的建議下轉而從心理層面著手,原來男同學是家中獨生子,父母都是高社經地位的人生勝利組,人生級距全項目A++,自詡沒有給孩子壓力。但是,優秀對他們來說如此天經地義,孩子也承受壓力而不自知。
男同學一方面在學業無法維持頂尖而焦慮,另一方面又遇到班上同學的關係霸凌,被冷暴力相待的他,午餐時間是他最難熬的時刻,但他也不敢向別人開口,不想上學也不敢講,而身體有症狀,他就可以順理成章離開學校,迴避這些壓力。
這位國中生遇到的是人際關係與自我要求問題,單從身體外敷內服再多藥物,只是徒勞。
症狀是身體在說話,是在提醒我們要好好關心自己怎麼了。
心病還需要心藥醫,該名國中生透過皮膚問題,創造了父母理解他的契機,在父母改變態度,也鼓勵與支持陪著孩子學習人際關係技巧,孩子的皮膚問題就解決了。
前面提到急性過敏發癢的朋友,她在看過幾次皮膚科醫師之後,注意到自己在專心工作時會忽略掉皮膚的癢,工作結束後開始憂心就又發癢。
她靜下心來觀察自己怎麼了,感受到自己在課業壓力及家人生病的交迫下,藏著悲傷情緒。她選擇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好好感受自己的悲傷。當悲傷被正視之後,皮膚問題也就不再犯。
要保有好的膚質,要身心雙重照顧,既然壓力是皮膚殺手,做好膚質基礎照顧,培養解壓能力是最佳途徑:
1、多注意自己情緒變化:留一些時間讓自己察覺「怎麼了?」將情緒當成線索,順藤摸瓜找問題的壓力源,即使問題一時無法解決,但情緒一旦被理解,就比較能過去。
2、多運動:運動能夠增加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也能刺激分泌多巴胺、血清素等讓人感覺愉悅的激素分泌。即使是簡單的散步,都有舒緩情緒的大大效果。
3、多與人連結及感恩:多與人連結互動,有助於安穩神經,感恩的心情也能創造幸福感,試著練習說「今天我要謝謝你(或自己),___________」。這是保持好心情的金句,而好心情可是最佳美容聖品,不管在什麼年紀。
1、少刺激性物質:飲食不要吃太多油炸、加工食品、過辣、過鹹的食物;生活減少接觸易誘發過敏的化學物品等,如家用清潔劑。
2、少熬夜:維持穩定的睡眠量,讓肌膚有修復時間。
3、少陽光紫外線照射:紫外線會造成皮膚的細紋及老化、黑色素的生成,注意防曬寶貝皮膚。
老子《道德經》裡有一句話說,「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凡物好好珍惜,好好使用,有破損時修裡,就能恆常存有。其實,該修就修,能補就補的精神,放在婚姻關係裡一樣適用。
長期為深陷關係困擾的伴侶們諮商,看著曾經相愛誓言要共度一生的兩個人,變成滿滿的怨懟,如果要追溯關係是何以走到幾乎山窮水盡這一步?10對裡有9對在關係出現重大危機前,已經有許多或大或小的扞格,但因為問題乍看之下不夠嚴重,也就忽略了。
但是,關係的毀滅就是從這樣小小的縫隙開始的。
最近日劇《大豆田永久子與她的三個前夫》很受中年族群討論,這部戲是大豆田女士(松隆子飾演)周旋在三個前夫之間的浪漫喜劇。因為這齣戲,久違的朋友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特別敲我,問我看了沒?
鍵盤的那端她貼了一個鬼臉圖說:「現實生活中前夫才不會那麼可愛。」她接著問:「你有沒有發現與女主角三次離婚的理由都很微不足道?」
朋友之所以關注在離婚的理由我可以理解,因為她在要步入中年之際,就是以她所謂「很鳥」的理由宣布婚姻告終。
她和前夫離婚的導火線是一件留在車內的S號T恤,她問先生怎麼會有女T在車上,先生不耐煩回她「無聊!神經質」。她覺得委屈心中希望先生道歉,先生認為自己被汙衊堅不低頭。
氣頭上兩人開始分房,心頭疙瘩形成慢性的情緒蔓延,漸漸對肢體碰觸反感,兩人不冷不熱的共同生活著,一轉眼9年性生活掛零。直到朋友有個在其他城市工作的機會,兩人簽字離婚。
「S號T恤」是無辜的,在爭執的第3天我的朋友就透過共同的朋友知道,是公司辦活動他借車出去,工讀生臨時換裝遺落下來的,但兩人相處過程堆疊太多小小的不滿沒被處理,彼此都覺得對方不在乎自己的感覺,這才是致命傷。
「許多夫妻會離異不是毀於外遇,而是感到對方不可理喻就開始毀了」,朋友下了這樣的結論,不無道理。
生活中再小的事情,對關係裡的人來說,只要對方在意那就大事。例如,一方不願意去丟垃圾,對另一方來說,不是垃圾丟不丟的問題,而是隱藏在這要求下的「你在乎不在乎我的感受?」這樣的案例可以類推到日常的大大小小的事。
這些關係裡的扞格,如果及時處理,儘管殘留有情緒,但不會有大礙。就像一一些小小的擦傷,處理塗個藥幾天就好了,可是如果放著傷口不管,甚至還用髒水一直潑它,一旦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時有截肢、甚至生命的危險。
要如何避免關係因為維修不良而產生遺憾呢?我個人實驗夏威夷的傳統療法4句箴言「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心得是效果不錯。
和先生遇到互動不愉快時,我的修為還沒辦法在氣頭上說出這些話,但我強迫自己在心裡默念一次,這會讓我安神,比較不會因為被委屈和怒氣淹沒而讓衝突加劇。
除此之外,修補關係時有5個原則需留意:
1、不在怒氣未過時,急著「溝通」
有一個藥品廣告說「先求不傷身,再講求療效」,這也是親關係發生摩擦時的溝通原則。在摩擦衝突還在進行時,雙方都有各自的委屈,不要急著想和對方「溝通」,因為在情緒當下,展現出來的態度通常是指責與質問。
2、暫緩爭是非,論對錯
發生衝突第一時間不要爭是非、論對錯,再有道理對方聽起來都是對自己的否定,人被否定時防衛心自然而起。一不小心,就會導致砲火更猛烈的第二輪的衝突。
3、聚焦在自己的感受
先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釐清一下自己當下的感覺是什麼?如果只能回答「我就是生氣」也沒關係,至少你已經知道自己在生氣。會這樣說的原因是,人氣頭上時根本就是腦中空白,連自己的狀態都不清楚,這樣容易有失控行為。
接下來,弄清楚自己在乎的點是什麼?自己清楚了,才有辦法讓對方理解。
4、無法察覺感受就先注意身體變化
無法停下來感受時,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注意自己呼吸有沒有比較急迫?手有沒有麻麻的?腳會想發抖嗎?這是情緒的移轉,同時也讓腦袋冷卻,等理性恢復運作要說再來說。
5、向對方表達感受及需求
整理好之後,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還有期待對方可以怎麼回應,千萬不要陷入「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的圈套裡。也千萬不要以漠視來因應,要知道「漠視」可是與「輕蔑」、「批評」、「防衛」並列為惡名昭彰的摧毀親密關係的「末日四騎士」。
一段真實的親密關係不可能沒有摩擦,掌握好處理的原則,隨著這些挑戰克服,這些經驗會反過來成為關係的養分,加深彼此的羈絆。
家有成年子女,卻總是困於衝突不斷,苦於覺得子女不在乎自己,總是為子女擔心這個,操心那個,檢查一下,是不是自己缺乏安全感作祟。
在電話中無意間得知在外地工作的女兒,受到疫情影響已經失業一段時間,卻仍住在台北租來的小套房,麗貞(化名)怒不可抑,大罵女兒「不長腦袋,沒收入還花錢付房租,死在外面都沒有人知道」,她命令女兒立刻退租回家。
女兒有自己的計畫,不聽媽媽的指示,麗貞照三餐去電,責備她讓父母擔心,怪她不孝,嘲諷她吃飽沒事,不關心家人安危。母女倆為此關係惡劣,彼此都很不開心。
人在壓力過大或過久時,情緒會緊張、焦慮、憂鬱,甚至進一步有失眠、食慾不振、過敏等身心症狀。疫情爆發以來,身心出現狀況的人愈來愈多,除了外在環境因素之外,個人內在缺乏安全感,也是誘發或加重這些情緒問題的原因。
內在安全感會影響我們如何因應環境變化,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世界是危險的,充滿了各種危機。因而,將多數的心力都用在偵測危險,時時在提防危機來襲。而這樣的情境,也容易形成認知上的偏差。這些常見的認知偏差有:
過度類推
混淆推測與事實
非黑即白,思考沒有彈性
將自己的問題與他人問題混為一談
以麗貞為例,她認為女兒沒有退租房子就是腦袋不靈光、不知變通,事實上,女兒早細算過押金沒收等條件,也和房東談好調降租金,麗貞憑單一訊息,就武斷認為女兒不精明,犯了過度類推的毛病。
同時,她推測女兒沒有上班就是閒閒沒事,但女兒藉這段時間進修線上課程,為轉職做準備,麗貞聽不進去這些,認為沒上班等同不務正業,是女兒不想返家的藉口,她把個人推測和事實混為一談。
而女兒不回家,就是讓她擔心,就是不孝,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讓自己和女兒都受苦。
「將自己的問題和他人的問題混為一談」,無法分辨出人我之間的界線,這種認知偏差對親子關係所造成的扭曲影響更是嚴重。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是這種人我界線混淆的經典句子。
當父母親在說這一句話時,他們是真的相信自己是在為子女打算。儘管出發點是善意的,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我都是為你『好』」,這個所謂「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根本沒有顧及到當事人的意願及心情。
父母把自己的期待當成孩子的期待,結果就是阻礙子女的自由發展。我見到許多已過中年的人,談到當年不敢不想忤逆父母的意,但過了大半生之後,覺得自己像沒有活過。遺憾!如此之深。
有一些人會不解說:「我愛自己的孩子錯了嗎?」
愛,當然沒有錯。但方法錯了是災難。當父母自己的安全感不夠時,會用各種變形的方式向外求來彌補自己匱乏,例如用過度關心、支配、控制、溺愛,甚至暴力等行為,來塑造自己的安全感。
所以,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付出看似犧牲無盡,但另外一面,也可能是父母滿足自己需要的自私。
以麗貞為例,她對女兒的憤怒,不可否認有的有著對女兒的關心,但是她的過度擔心,反應的是自己對環境的焦慮,她平時習慣用命令的方式對待家人,要把所有的事情攬牢牢。在疫情這種不是個人所能掌控的氛圍下,焦慮讓麗貞的支配行為更強,衝突也就更多。
聽了許多麗貞的故事,不知道在讀者的想像裡,她的女兒幾歲?
我認識麗貞的女兒,今年43歲,早就是獨立自主的成熟女性。有一個這麼容易擔心又強勢的媽媽,她說,「我知道我媽媽很關心我,但是太多了,讓人呼吸不過來。」於是,女兒自救的方法就是保持距離。
母女這種相處方式,對彼此都是折磨。如果麗貞真的想要為女兒好,或者想讓自己的生活的輕鬆一些,勢必要改變自己的態度。
想對女兒好,麗貞可以問女兒「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有沒有需要家人協助?」、「媽媽可以做些什麼?」這樣的單純的表達關心,已經足夠。
如果想讓自己輕鬆一些,麗貞需要練習讓自己靜下心,靜下觀察自己是怎麼了?是害怕疫情帶來的威脅嗎?想要女兒的陪伴卻說不出口嗎?一直用嘲諷、怒罵的,用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想要讓對方懂自己的心意,太困難了。學習直接說出需要,只要願意試,說出口一定會感受到不一樣。
總是忍不住為孩子操心的天下父母,成年子女不再是孩子了,請將目光從他們的身上移開,不要一直看子女怎麼了,要相信沒有你,他們也可以活得好好的,那正是你想培養他們的能力。
當他們已經俱足時,你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把自己顧好,把日子過的開心,良好的成年親子關係,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疫情籠罩陰影未散,愈來愈多的人說,「壓力好大!」
病毒環伺威脅,媒體大肆宣揚死亡率的問題,買個菜要全副武裝,不然就是被罵沒事不要趴趴走,居家遠距辦公,一家幾口窩在屋子裏,沒事看久了也煩躁,工作不曉得還能不能保,疫苗一天到晚有人吵……。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是全球性,對個人的健康、生活、經濟、教育、人際關係等影響都是全面性的,舊的秩序被推翻了,新的還在劇烈變化中。強度過強、時間過長的壓力形成慢性壓力,會導致憂鬱、沮喪、憤怒等情緒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不管在疫情蔓延之際,或是後疫情時刻,都會是嚴峻的挑戰。比台灣更早爆發疫情的韓國,今年調查顯示,每5個韓國成年人,就有一位擔心自己罹患憂鬱症,而日本去年10月有則頭條新聞讓人心驚,去年10月日本該月份自殺死亡人數,比該時間疫情自爆發以來「累計」過世的總人數還要高。
疫情所造成的壓力壓垮人數有多少?一時之間難以用數據顯示,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兩者之間有關聯。
因此,抗疫不只是防止病毒,同時也要提升心理免疫能力,避免被日益沉重的壓力壓倒。那要如何因應疫情下的壓力?
人的認知、情緒、行為是三位一體,面對壓力情境,我們可以順著這三大部分,來自我調節,學習與壓力共處。
「疫情快結束,快快回到以前的生活。」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盼望,我也是。但新冠肺炎病毒很狡猾,參考國外經驗,多國多城市都有反覆解封再封的經驗,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這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鬆懈的事。
更殘酷的是,即使疫情結束,有些生活習慣一旦被改變,可能就很難回得去。所以,病毒被控制了,還是有新的生活狀態要調適。
如果懷著過高期待,眼前所見的都是不順己意,生氣、焦慮、擔心,每天都在失望與挫折當中積累壓力。
接受現在就是「非常時期」,在這特別的時期內,變動與變化是常態,沒有人能保證疫情會怎麼變化,所以練習把自己照顧好。照顧好自己就是保護別人。
過度強烈的情緒有損身體健康,從中醫角度《黃帝內經》說,「怒傷肝」、「怒傷肝」、「恐傷腎」、「悲傷肺」,憤怒、恐懼、悲傷等情緒,都有對應的器官。從西醫的觀點,情緒上的問題,能發引自律神經失調、腸躁症、胃食道逆流等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本身就是一場免疫力的戰爭,遠離病毒與提升個人免疫力要雙管齊下。
有時候,我們情緒失調但自己不見得意識到。注意一下,最近有沒有這些情形,例如「有人說你脾氣變差了」、「有人說你氣色不好」、「食慾改變,以前是吃貨,現在對食物沒興趣,或是變成暴食」、「控制不住情緒罵人」、「莫名想哭」、「睡不著,起不來」、「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這些都是我們情緒變化的警訊,請千萬要重視這些訊息並關照自己,找身邊的人談一談,記得,這時候讓同溫層發揮溫暖的力量,只要開口一定會有回應。如果情況持續惡化,請就醫讓專業的人員協助。
平時在情緒保健上,先用「可控」與「不可控」的分類法,歸納我們的情緒刺激源。「可控」是你可以掌握、做到的,「不可控」是我們無能為力的。
將心思焦點放在「不可控」的事情上,會讓人焦慮,增加心理壓力;放在「可控」的項目,掌控感會讓人安心、有力量,降低壓力。
舉例來說,擔心「疫情萬一失控怎麼辦?」可控的項目是:「我決定不去想這個問題」、「保護好自己,盡量少移動」、「提醒親朋家人防護措施」、「口罩戴好,多消毒」……。把可以做的內容列下來,至於個人能力無法及的部分,就擱著吧!
人一焦慮就會想要做點什麼事來消弭不適的感覺,因此,有的人不停的罵、罵、罵,尤其是藉著網路的匿名性,放肆宣洩情緒;有的人努力買、買、買,讓囤貨來創造安全感;有些人花了大量的時間,盯緊疫情相關的訊息,生活只剩下提防疫情這件事。
當事人通常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反應對問題解決幫助有限,也無法有效降低焦慮。相反的,因為看不到成果而更感挫折,壓力更大。
面對焦慮的最佳方式就是「直面」它,先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正視自己真正擔心的是什麼?然後採取相對應的行動。舉例來說:
1、擔心染疫:就盡量做好保護措施
口罩、護目鏡,多洗手、酒精消毒,盡量少移動,與人保持安全距離。有疫苗可施打時,趕快打。不要聽信小道消息,不要人云亦云,無意中傳假消息,會害人也害己。
2、憂心經濟:想一想可以做什麼
我參加的一些網路社團,善於廚藝的社區芳鄰,手作在網路上販售,滷味、水餃、甜點,有的人直接表明,因為疫情失業需要養家,把手藝拿來掙現金,下單並打氣的人並不少。
3、害怕未來發展:等待的時間別閒著
我認識的一位業務主管,因為三級警戒收入銳減,這段時間也無法拜訪客戶拓展業績,但他立刻安排線上訓練課程,將這視為難得的時機,剛好可以加強員工訓練,並讓部門轉型。
或者,以授課、演講為主要業務項目的心理師,三級警戒一宣布,手邊的工作立刻急凍,悉數取消,但有的人馬上麥克風、鏡頭、網美燈準備好,立即透過線上發聲。
《孫子兵法》說,「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當我們有所準備時,不安感就能降低,壓力也會降載。
我很喜歡「愛,是人類一切終極的渴望」這句話。
這是全家族在納粹集中營被迫害,經過人間煉獄只剩下他一人存活的法蘭克(Frankl),後來成為意義治療大師,他深信不論怎麼樣的情境人都是有選擇的。
新冠肺炎衝擊了生活,改變很多本來理所當然的事,面對這些壓力時,不要忘記,人也是充滿彈性的,不迴避困難,總會有相應而生的新生活,不要忘記人終極的渴望是「愛」,對自己、對別人都溫柔一些,遇到難處時,告訴自己沒關係慢慢來,一定,會不一樣的。
台灣Covid-19疫情驟變進入三級警戒,學生遠距教學,大人分流居家辦公,平時各自忙碌的家人,被迫要長時間共處。外有病毒威脅,內有關係要面對,在這非常時期,家人能夠好好相處是嚴峻挑戰。
疫情的變化讓大家高度緊繃,但相較其他國家,台灣其實過了一年半有如平行時空的太平日子,現在,才開始體驗Covid-19生活。借鏡他國經驗,包括美日等都有數據顯示,疫情居家隔離期間,家庭暴力求助案例大增。
家人間相處不是容易的課題,每年春節4、5天的團圓時間,常讓很多人崩潰,而這還是可以群聚到處活動的狀態。
現在是關在房子裡面,網路上有梗圖說,「 比起打疫苗,很多家長最近想打的是幼苗!」其實,有幼童照顧反而可以分散注意力,那些早已存在的婆媳問題、親子衝突、夫妻、手足互看不順眼,無處可逃需要直面,這樣的張力才是可怕。
疫情讓人害怕、焦慮、緊張、生氣,家人間無法好好相處,會更激化這些負面情緒,家庭暴力這樣的事情一定要避免,防範暴力外,還要進一步注意家人在相處之道,以免防疫戰爭還沒打完,親密關係先陣亡。
其實,減少「三密」-「密閉、密集、密接」,更是在家防疫的重要原則。
在家活動空間受限,被迫緊密共處時,運用減少「三密」精神,就能減少衝突發生的機會。
另外,台灣居家空間普遍不大,都會區常見的公寓規格三房兩廳,客廳、餐廳、臥室,或再加個書房,空間就這些,繞來繞去總會碰到人。
把動物關在一個小籠子,久了就會開始互打起來,而人雖有理性,但在同一空間過長,自然「ㄚ雜」起來。居住環境的研究也顯示,居住在狹隘和環境差的空間,成人會有較高的暴力傾向,也會有較高不安全感、不穩定感、壓力大。
空間大小沒有辦法一時改變,但我們可以透過整理的方式讓空間變舒適一些。密閉的空間盡量疏通,藉這個機會斷捨離,不要讓用不上的物品,佔據了寶貴空間。動手整理是擴充空間最有效益的做法。
家裡需要權充辦公室、教室、娛樂場等多功能,理想的狀態是一人一室,例如夫妻同時需要居家上班,可以一個在客廳,一個在臥房。只能共用同一空間的,也要劃分好個人專屬的辦公、學習空間,一張小茶几、一個小角落,都好。
有個人的專屬空間、位置,可以讓人有安定感,人安定了也能降低急躁,減少衝突。
疫情前,一家人上班上學,加班應酬補習社交,家人能同在共處的時間能有4、5個小時已經算多了,但現在能不移動就不移動,家人相處時間可以長達24小時。
許多家中掌廚者哀號,一早被問「要吃什麼?」,不然就是問家人想吃什麼,回答「簡單煮就好」、「隨便」、「都可以」,然後菜一上桌,小的說「我不要吃」,老的說「沒有別的嗎?」很忍耐才能控制自己不要把筷子當箭射過去。
還有一種是,被當媽祖婆要有求必應。一位朋友說,「我家充電線不見了、有蟑螂、沒有飲料、怎麼會停電、慢性病藥沒有了,不看診可以拿藥嗎?……通通來找我」,快崩潰地她說,「1999(台北市單一陳情系統)會塞機,我是隨時要馬上辦」。
以上是相處失衡的徵兆,接下來很容易就變成衝突,或者累積不滿、怨懟情緒。
非常時期,相處已經很密集了,不能讓時間再被密集的使用著。把辦公室那一套拿出來,首先權責劃分,不要將家務集中集中在單一人身上。然後,把時間表列出,貼在門口貼在冰箱都好,讓大家知道你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教大家尊重你的時間運用。
有意識地讓頻繁的接觸降載,才能換得有品質的互動。
許多人錯把緊密當親密,把家人的事都當成自己的責任,無形中侵入他人的界線而不自覺。尤其,疫情讓人焦慮,人在焦慮時,特別會想控制或是依賴別人,想緊緊抓住對方。
這時,要有意識提醒自己不要過度干預他人的生活,例如子女關在房門內,就不要硬要敲門要她/他出來吃飯,先生要熬夜也不用生氣他不早睡。
天下的事情分為「可控的」與「不可控的」。區分的原則很簡單,無法操之在己的都屬於不可控,家人當然有自己的意志,當然是不可控的:過度的控制、依賴只是徒勞增厭,但我們做自己可控制的部分。
例如,先生熬夜趕報告,不用去喊停,因為要不要停下來決定權在他,是不可控的。但是,你可以幫他泡杯茶或是問問要不要吃點小東西,這個決定權在你,是可控的。
適當的距離拉開來,相處上也才能有轉圜自在的餘裕。
家人間的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防禦病毒維持身體健康,同時也要注意心理的防疫,保持平穩的情緒,運用減少「三密」技巧相處,並且多開口對家人說說「謝謝你」、「沒關係」、「慢慢來」、「你做的很好」、「還好有你」。
疫情會過去,但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可是一輩子,轉個念,危機也是轉機,能有這麼多的時間可以共處,值得藉此好好經營,創造共同回憶。
比爾蓋茲夫妻離婚了!「首富也有洗碗問題?」、「金錢不是萬能」、「為了節稅嗎?」各式評論和臆測在社群媒體炸開來。
注重家庭、熱心公益、富有人道精神,這是65歲的比爾蓋茲與56歲的梅琳達夫妻的公眾形象,他們穿著簡樸羊毛V領衫,在陽光下相依偎燦爛笑著,他們談共同的理想與目標。
比爾夫妻就如靈魂伴侶,讓大家對這世間制度還有一絲絲的相信。因此,當這段從黑髮到兩鬢成霜27年的婚姻,仍然走向分手之路,格外讓人感慨。
比爾夫妻的分手,只是國際間興起中老年人離婚潮的小浪花,不只是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社會,亞洲地區韓國、日本也是如此。喜歡勸合不勸離的台灣呢?中老年人的熟齡離婚對數,也是持續走高。
現下,中老年熟齡族的婚姻是怎麼了?
最近讀《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一書,有一句話讓人很有感,作者洪愛珠說「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感情這事,真的就是這樣啊!尤其中年過後,看似沒有無甚大威脅的小事,你以為情比石堅怕甚麼,隨著時間風化,終至土崩瓦解。
真要列出摧毀熟齡族婚姻崩壞的原因,10張A4紙都寫不完。以我在診療室臨床經驗濃縮匯整,我的觀察是夫妻間對關係變化的「不察、不覺、不為」是最大婚姻殺手。
最容易被夫妻忽略的現象有:
年輕時為事業打拼,為添購日用所需,為買一間屋子,共同為將來計畫前進。過了中年之後,事業成果多半塵埃落定,生活型態大致定型,交集變少。育有子女者的夫妻,共同撫育教養子女,常是生活最大共同目標,現在子女漸離巢,不離巢的也不會鳥父母了,子女無法再當焦點。
如果沒有刻意製造生活的交集點,自然愈來愈疏離。
比爾蓋茲夫妻在離婚聲明裡指出,「不再相信彼此能以夫妻的身分,在生命的下一階段共同成長」。之前,沒有人公開以此當作離婚公開聲明,但「無法共同成長」,的確是許多夫妻走不下去的理由。
年輕時夫妻彼此基礎也許差異不大,但「時間複利」很驚人。有一位朋友婚前在小工廠當行政助理,認識專科的先生,結婚時夫家有點不滿她沒有大專學歷。但她婚後持續進修,認真工作現在升到協理,熱衷運動也拿了碩士學位。而維修工程師的先生20年如一日下班打電玩,連報稅都不會。
她說先生不是壞人,但看到他玩電玩的背影,她已經厭煩到想把鍵盤砸到他頭上,覺得再這樣一起生活下去,是自己的可恥,於是她決定放生老公。
雙打的球賽如果只有一人獨自在揮拍,搭檔不僅不動還三不五時指點一下,你這裡姿勢不對,那裡出手時機太慢,想想,這樣的球賽打得下去嗎?對於一直在關係裡付出的人,遇到的就很像這樣的情況。
這種組合常有很能忍的一方,通常忍到受不了時,才會提出要求。如果這是少數提出要求還無法獲得回應,好不容易開口的當事人會很受傷。一次兩次三次……,感情被磨到殆盡。一旦下定決心離開,心意通常很難回轉。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為熟齡婚姻趨吉避凶嗎?當然有,做到下列項目,可以讓婚姻更保安康。
說真的,過了中年之後,真的沒有什麼事是非要對方不可的。但就因為是這樣,所以要特別沒事找事一起做。
一起散步,很好!一起窩在電視機前面看很難看的節目,很好!疏離是感情的冰箱,要有基礎的相處「量」,從「量變」才能有機會「質變」。這些點點滴滴相處的時間,就是愛的維骨力,讓情感不疏鬆。
熟齡夫妻的溝通常敗在過程「快問快答」,以為最了解對方而有聽但沒有聽進去。自信老公一個眼神就知道他想幹嘛,卻連對方在外面有孩子都還不知道,這樣的故事不是只有一二。
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出在犯了只聽自己想聽的,急著說自己想說的毛病,沒有理解對方的意圖。
慢下來!當對方開口時,試著不要急著回應,多停留兩秒,想一想對方要說的是什麼?有話有事有心情,一定要說,但慢慢的說,確定對方真的聽懂真的知道。
眼睛是最能傳遞感情的器官,據說,雙方能凝視6秒就能墜入愛河。我沒找到此原則是否有年齡差距的實驗根據,但能確定的是鄙夷、輕蔑的眼神,絕對是關係裡核彈級的威脅,再生氣也不要在對方面前展露。
練習看對方的眼睛,通常你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氛圍,如果可以堅持,你會讀到一種空氣,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