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林詠翔董事長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天數館202演講廳
內容摘要:
林詠翔董事長從科博館啟蒙,培養對科學的熱愛,並將《科學人》雜誌中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研發,成功轉化為企業價值。他相信,只要有能力運用,科學就能成為創造產值的工具。
他以生物挖礦、RNA表現分析等技術介紹大江生醫的研發模式,指出資料分析、模型推演與跨領域整合是未來生技產業的關鍵。他也鼓勵理工學生主動投入,擔任改變產業邏輯的關鍵人才。
從花店業務員到掌管國際企業,林詠翔強調「起點不重要,關鍵在於你的斜率」。他分享自己如何靠大量閱讀、商業思維與勇氣翻轉人生,也提醒學生:「你擁有時間這個最強大的資產,能決定成為怎樣的人。」
【演講內容全文】
從大學到全世界
林詠翔董事長/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從蘭花推銷員到國際生技公司掌門人,大江生醫董事長林詠翔以親身經歷,為臺大數理背景的學生帶來一場結合創新思維、跨域整合與產業洞察的深刻分享。他談的不只是成功,更是那些從細胞結構、分子機制、數學模型到市場商業化之間,一步步實驗、錯誤與堅持構築出的現實路徑。
林董事長一開場便直言:「今天來數學系講話其實有點緊張,因為我小時候最聰明的同學都去念數學。」
林董事長自述,自己的科學啟蒙來自童年時期每週帶著弟弟前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經驗。他出生於勞動家庭,從小由於父母假日忙於工作,他與弟弟們便經常待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度過童年時光。他回憶:「我真的是在科博館長大的。」對科學的興趣從孩提時的旋轉水池、動能展示培養而來,這份童年經驗不僅讓他與科學建立情感連結,也促使他日後回饋基金會選擇收購《科學人》雜誌支持其永續經營──因為他相信,對有能力的人而言,知識終能轉化為產值。
這樣的信念也體現在他的企業經營上,例如他曾讀到藍環章魚神經毒素穿透細胞膜的機制,便靈感乍現、立刻指派團隊開發對應技術。最終這套機制演變為一項細胞穿透傳輸的保養品技術,創造數千萬收益。他直言:「科學對我們企業界來說,是一種工具,只要能轉化,就能創造價值。」
談到自己的職涯歷程,林詠翔絲毫不諱言自己的起點「非常平凡」──植物系畢業、第一份工作是開貨車賣蘭花。他回憶,第一次進花店推銷時手抖到名片掉地上,花店老闆還安慰他:「要不要我幫你撿起來?」
但憑藉廣泛閱讀累積的商業知識、觀察市場邏輯與不斷試錯,他不僅快速晉升為全國銷售冠軍,更改變了整個蘭花產業的供應模式。他提出「包月制」服務,成功攻下五星級飯店市場。他曾將坪效觀念導入特力屋花藝商品設計,打造出史上單月破億元營收的紀錄,毛利率高達75%,這些實績來自於他「每進入一個產業就改變遊戲規則」的策略。林董事長語重心長地說:「成功與否不在起點,而在你前進的斜率。」
他在2002年接手大江生醫後,便重新調整企業重心,從原料貿易轉向ODM生產,逐步建立品牌與研發實力。如今大江集團年營收突破80億,淨利可達十至二十億台幣,產品遍及全球63個國家,旗下擁有三家上市公司與多家子公司,專利佈局更成為企業營收穩定成長的核心基礎。
數學×生技:打造專利經濟的跨域邏輯
在大江生醫的研發體系中,「生物挖礦」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策略模型。林董事長以精準又形象的語言向學生說明這個概念:團隊從農業副產物(例如花生膜)等低價原料中進行生化萃取,進而進入實驗室的高通量測試流程。他們將萃取物導入190種細胞模型,再依不同濃度與對照組進行交叉分析,形成一個巨大且複雜的資料矩陣。接著透過nCounter或RNA-NGS等分子掃描技術,分析其對RNA表現的影響,最終再以自動化高通量核磁共振(NMR)設備進行成分定量與鑑定。
這整套流程不僅需要生物與化學的專業,也仰賴數學、統計與資料分析的支援。從實驗設計的矩陣配置,到基因變異的解釋與專利申請的系統布局,都展現了跨領域邏輯的力量。「我們公司99%的營收來自專利商品,這讓客戶從合作開始,就必須一路跟著我們合作到底。」林董事長笑說,這種知識密集型、技術導向的營運模式,不僅讓公司穩定成長,也為臺灣企業提供了一個不同於傳統代工出口的產業範式。
然而,即使建立了如此完善的研發架構,林董事長仍坦言,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沒有人能解讀這些資料」。即使開出高薪邀請Google工程師加入,仍無法破解那些隱藏在統計邊緣的潛在生物訊號。「這些資訊不是我們不用,而是我們還不知道怎麼用。」他提出與學界合作的可能性:「我可以開放部分資料庫,讓數學家自己去探索。」對他來說,數學與量子計算可能正是未來破解生物大數據的關鍵,也可能為臺灣科學研究開啟新的應用途徑。
突破框架的決心:從讀書到創業的實踐課
除了技術與制度面的分享,林董事長也回應了學生對創業的疑問。他語氣誠懇地指出:「理工背景最大的缺口,是商業知識。」他回憶起學生時期因老師一句「去讀你有興趣的書」而進入圖書館,開始大量閱讀商業相關書籍。這些知識後來成為他橫跨產業、轉譯科技為產品的基礎能力。
「創業不是有idea,而是有能力把idea變成行動計畫,並推動一群人一起完成它。」他強調,光有想法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能在資訊爆炸中辨別關鍵、做出選擇。「很多人失敗不是因為不知道做什麼,而是不知道什麼不能做。」
他也分享自己的管理哲學——快速行動與團隊協作。他習慣把書中摘要拍照存檔,建構個人知識資料庫;更重要的是,他能將外界對話或靈感立即轉化為行動方案,並推動團隊實踐。他笑稱自己是「行動強迫症」,任何有價值的想法都想立刻嘗試,哪怕失敗也無妨,因為「只要虧得起,就值得一試」。
在談及創業心態時,林董事長語帶挑戰地說:「你要有成為笑話的勇氣,才有機會成為神話。」他以自身為例,不滿足於「做臺灣最好」,而是將目標設定為「做全世界最大的生技公司」。這樣的設定雖然看似狂妄,卻讓他與團隊在全球市場中快速前進,也吸引更多資源與關注。「我們公司的目標從來不只是賺錢,而是為臺灣創造下一個產業高峰。」對他而言,企業存在的意義不只是創造利潤,而是推動整個國家的產業升級與國際地位。他也期待臺灣有更多的年輕人能理解:「知識不是用來記住的,是用來行動的。」
接下來的分享,林董事長帶領在場師生深入探索企業創新的日常邏輯。他談的不只是技術,更是背後的「系統化思維」與「市場判斷力」,並鼓勵學生看見:成功來自於選擇、持續與整合,不是天分的奇蹟。
「很多人覺得創意是天分,但我認為創意是練習來的。」林詠翔分享自己的訓練方式:從小愛講原創笑話,搭公車時模擬廣告創意、與自己對話,都是為了建立天馬行空的思考習慣。而真正能讓靈感轉化為實踐的關鍵,是他稱為「database」的知識底層——大量閱讀與長時間累積的資訊儲備,讓他能迅速從一個觀察聯想到多個領域的對應解方。
他提醒在場學生,不要小看自己當下擁有的最珍貴資產:「你現在擁有的最大資產,不是金錢,是時間。而時間的配置方式,決定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林董事長以「資產負債表」比喻人生選擇,指出分散型配置(今天看電影、明天耍廢)只會帶來「平凡與貧窮」的結果。他強調專注與持續的重要性:「別高估一年能做的事,也別低估十年的威力。」對他而言,聚焦於長期願景、每一天不斷練習,才是走向成果的基礎。
針對學生關於生物資料分析難題的提問,林董事長以「知道太陽和月亮會升起,但算不出軌道」形容現今科技的限制。他指出,工具雖能觀察顯著現象,卻難以揭露其背後的邏輯與規律。大江生醫當前面對的最大挑戰,不是設備不足,而是缺乏能整合這些跨域知識的「關鍵人才」。他強調,突破產業瓶頸的往往不是資深專家,而是一位尚未被慣性思維束縛的年輕人──那個「不說不可能,而是思考怎麼做到」的人。他鼓勵學生勇敢踏出框架:「真正顛覆世界的,是你們這些還沒有恐懼的人。」
當被問及生物挖礦是否會隨時間失去優勢,林董事長坦率表示,確實全球藥廠都在做類似研究,但關鍵在於能否持續升級、回應市場需求。他舉例,公司原先採用nCounter做RNA分析,如今已全面汰換改用更高資料量的NGS技術,以維持創新效率。同時他也警示過度創新的陷阱:「Sony曾因技術過剩失敗,他們堆了67%成本在消費者根本不在意的功能上,這是創新與市場脫節的結果。」 生技公司同樣如此,「你不能只問能不能做得到,更要問這東西市場在不在乎。」
林董事長進一步分享公司最新開發的減肥產品:為應對瘦瘦針衝擊,他們從細胞實驗中找出可刺激GLP-1的天然原料,打造出無需用藥、效果卓著的配方,引發全球廠商關注。他強調,真正成功的創新,是從需求出發、將市場壓力轉化為產品機會。在組織文化上,他更重視行動力與整合能力:「真正有能力的人,是藏不住的。」他分享,就像Elon Musk一開始只寫了一個遊戲,賺1300美元,才開始他的太空夢:「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成功,但你要有能力從小成功中建立信心。」
林董事長回憶,自己早年曾因過於活潑、不符傳統主管期待,而被一家研發主管推薦至下游代理商「大家新業」從事業務工作。乍看是被轉介,其實卻意外踏入了改變人生的關鍵節點。他語氣堅定地說:「選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公司條件,而是老闆的人格。」過去的職場經驗曾讓他體會,當老闆吝於分享成果、組織內鬥盛行,即使公司業績亮眼,個人發展仍難以突破。而當他在「大家新業」遇見願意分潤、共創成果的老闆時,他便義無反顧投入並不斷提出意見與創新,從業務到管理逐步累積信任,也開啟了後來進入創業軌道的可能。
談及剛進公司時,薪資從二、三十萬驟降至四萬多元,林董事長不諱言那是一段極度痛苦的時光。「我覺得人生的谷底,就是那時候的40,000多塊薪水,真的不知道怎麼活。」為了替父親買一只越野風格的手錶,他甚至借了高利貸,承擔高額利息,只為了完成一個讓家人開心的小心願。他笑說這段經歷看似平凡甚至有些「笨」,但那種咬牙堅持的動力,正是來自一種單純的信念——「想要讓身邊的人過得更好」。
他強調:「人的關鍵不是你從哪裡開始,而是你的『斜率』往哪裡走。」那個從困境中持續努力、不停提案的人,最終會畫出與眾不同的軌跡。
隨著分享告一段落,台下掌聲與笑聲不斷,也留下許多深思。林詠翔董事長用自己從卡債苦撐、靠行動累積信任的故事,帶給學生們一種真實的力量。他從不標榜成功的光環,而是展現出「用腳走出來的路」,一步步地證明:即便不在主流起跑點,也可以走向遠方。
活動最後,林董事長笑著對學生說:「你要有成為笑話的勇氣,才有可能成為神話。」這不只是一場企業家的演講,更像是一堂關於人生斜率的練習題,讓在場每一位聽眾,都開始重新思考——我的時間資產,正在畫出怎樣的軌跡?